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子宮內避孕器
【本篇學習重點】 子宮內避孕器是一種避孕措施,須由醫師協助置入子宮內。 裝置一週內可能有少量陰道出血及輕微腹痛之情形。 裝置後仍有懷孕或子宮外孕的可能,需至醫療院所檢查。 一、什麼是子宮內避孕器? 子宮內避孕器是一種避孕措施,由較軟的塑膠材質製成。 常見子宮內避孕器分為兩種,一種為含銅子宮內避孕器,銅離子可以減弱精子的活動力,干擾受精卵的著床,常見如銅T、母體樂等;一種為含有黃體素之避孕器,可抑制子宮內膜生長,除有避孕功能外,亦可以改善經血過多、預防痛經及縮小子宮肌瘤等功能,常見如蜜蕊娜。 裝置步驟:由醫師將子宮內避孕器,經由陰道放入子宮內,並藉由超音波確認放置正確。 裝置時間:一般於月經結束後一週內;產婦於產後滿四個星期,惡露已經乾淨,且尚未開始性生活前裝置。 二、我該注意什麼? 裝置後一週內會出現少量陰道出血、子宮痙攣或疼痛,此為正常現象。 裝置後觀察陰道分泌物,若有水狀透明分泌物是正常的現象。 一般子宮內避孕器裝置後月經持續時間會比未裝置前多二至三天、月經血量增多,且經期較不規則情形;黃體素類型子宮內避孕器則會使月經血量減少。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至少要等二天沒有出血時才可以有性生活,若有出血則應避免性生活。 不同種類的子宮內避孕器有不同的放置期限,請與醫師詳細討論。 三、什麼情況下須至婦產科門診就醫? 服用止痛藥後仍無法緩解疼痛時。 如果陰道分泌物為膿狀且有惡臭味、劇烈疼痛或陰道搔癢時。 應瞭解自己所裝置的子宮內避孕器的類型,裝置後有不舒服或懷疑脫落時。 裝置後在子宮頸口外,應可觸摸到子宮內避孕器的線頭1-2吋,因此在每次月經後應自行檢查線頭是否存在,尤其在裝置後三至四個月,若您發現線頭有變長、變短或不見時。 定期返院檢查: 裝置後第一次月經結束時。 裝置半年後。 裝置一年後。 往後每年檢查一次。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仍有懷孕或是子宮外孕的可能,所以若有腹痛或是月經過期仍須至婦產科門診檢查。   四、哪些人不適合使用? 疑似有懷孕者。 懷疑子宮腫瘤或罹患癌症者。 原因不明之陰道或子宮出血。 醫師診斷月經量過多或經痛厲害之婦女。 分娩或流產時曾引發敗血症者。 生產後48小時至4週者(因有子宮穿孔的風險)。 正處於骨盆腔感染或發炎狀態之婦女。 參考資料 葉月珍(2019).婦女健康議題.於馮容莊、葉月珍、呂美芬、湯玉英、祈安美、林麗珠、李惠玲、潘婉琳、陳淑貞、田聖芳、張芳維、趙興隆、任士熙、張碧芬編著.實用婦科護理(六版,70- 96頁).華杏。 Hirth, J. M., Dinehart, E. E., Lin, Y. L., Kuo, Y. F., & Patel, P. R. (2021). Reasons why young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oose their contraceptive method.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30(1), 64-72. https://doi.org/10.1089/jwh.2019.8182 Ti, A. J., Roe, A. H., Whitehouse, K. C., Smith, R. A., Gaffield, M. E., & Curtis, K. M. (2020).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xtending intrauterine device du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23(1), 24-35. https://doi.org/10.1016/j.ajog.2020.01.014    
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與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以手術方式置入,通常置於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 可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等各種靜脈輸液途徑。 術後傷口約3-5公分,約7-10天可癒合,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 人工血管如未使用,仍需每個月回診以抗凝血劑沖洗。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及避免碰撞。  一、什麼是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 Port-A是一種人工血管,需利用手術方式置入,為中央靜脈導管,通常會放置於左側或右側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依皮下組織厚度,可見人工血管注射盤座置入處,呈微凸起約十元硬幣大小。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Port-A人工血管可提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抽血、輸血及疼痛控制等各種靜脈治療的輸液途徑,對於常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或是周邊血管較難打的病人是較為方便與安全的。(延伸閱讀:全靜脈營養、輸血) 三、手術前要準備什麼? 手術前醫師會向您和您的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及過程,並填妥手術及麻醉同意書。 手術前會協助您完成常規抽血檢查、施打周邊靜脈留置針,並停用抗凝血劑(延伸閱讀:服用抗凝血劑之居家照護)。 手術過程採局部麻醉的方式,進入手術室前需更換手術衣,並取下活動假牙、飾物、手錶及排空膀胱。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術後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確認導管位置。 術後傷口會感覺腫脹、疼痛是屬於正常現象,通常症狀會逐漸改善,若疼痛無法忍受,可告知醫護人員,適時給予止痛藥使用。 術後傷口約3-5公分,傷口約7-10天即可癒合,傷口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勿碰水,每日觀察傷口及其附近組織是否有發紅、腫脹、發熱、疼痛、滲液等感染徵象或出血情形,若有需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傷口照護方式:(延伸閱讀:居家傷口換藥法) 如果傷口是以美容膠覆蓋,不需要拆線,讓美容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撕去,每天換藥,使用優碘、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並以紗布覆蓋。 如果傷口是使用防水組織膠覆蓋,則不需要換藥,讓防水組織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去除。 手術傷口癒合後,可從事一般活動,如:打太極拳、沖澡等。 為避免人工血管移位,應注意: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如:360度旋轉、游泳、擴胸運動、提重物、舉重等。 避免碰撞人工血管或按壓裝置部位。 人工血管如果不需要使用,至少每個月要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沖洗,防止管路阻塞。 參考資料 張黎露、周文珊、江孟冠、王齡鈴、李宜恬、辜馨儀 (2022).靜脈導管臨床照護指引.腫瘤護理雜誌,22,5-58。https://doi.org/10.6880/TJON.202210/SP_22.01 賴威廷、張盈盈、郭威銘、何淑娟、唐秀謹 (2023).運用多元方案及情境參與式衛教降低非計畫性Port-A角針滑脫率.腫瘤護理雜誌,23,57-70。https://doi.org/10.6880/TJON.202312/SP_23.5 Mohamed, H. H., Mohamed, M. A. F., Abdelaziz, T. M., & Mohammed, N. M. (2023). Assessment of Nurs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Implanted Port-A-Catheter 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lexandria Scientific Nursing Journal, 25(3), 1-12. https://doi.org/10.21608/asalexu.2023.318351
發燒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耳溫大於等於38℃為發燒。 冰枕、散熱貼片有礙散熱,不建議常規使用。 發燒時,以增進舒適為主,而不是以降低體溫為目標。 發燒有合併意識改變、呼吸困難、持續嘔吐、無法進食等狀況,請立即就醫。 就醫時,請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您的旅遊史、職業史、群聚史及接觸史。   一、什麼是發燒? 正常體溫的範圍在 35.3 到 37.7℃,體溫會因測量環境不同而有不同數值,一般分為核心體溫及體表溫度: 核心體溫:在身體核心部位測到的體溫,常見為肛溫或耳溫,當耳溫大於或等於 38℃則稱為發燒。 體表溫度:在體表所測量出來的溫度,但體表溫度容易隨環境改變(例如:天氣太冷或是太熱等),比較不準確,常見為腋溫或額溫,當腋溫大於或等於 37.5℃則稱為發燒。 發燒原因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感染及非感染兩大類: 感染:是大部分引起發燒的原因(例如: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等感染),就免疫觀點來說,發燒是人體對抗感染的自然防禦機制,因此重要的是治療潛在疾病,而不是發燒。 非感染: 炎症反應、免疫反應、熱傷害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發燒。 炎症反應:外科手術、多處創傷或骨折造成組織受損的發炎反應。 免疫反應:過敏反應、自體免疫、注射疫苗、內分泌失調、代謝性疾病及血管性疾病等。 熱傷害:長時間在溼熱環境下工作或進行戶外活動容易發生熱傷害,熱傷害引起的高熱需要積極快速降溫並盡速就醫,以預防熱衰竭發生,當熱衰竭發生時,沒有立即處置及降溫,可能惡化至熱中暑且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永久性傷害。(延伸閱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預防熱傷害專區) 其他原因:急性胰臟炎、痛風及腫瘤等,發燒型態通常屬於低度發燒(小於或等於38.8℃)。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細菌或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一般會有三個分期的症狀: 開始期:寒顫(身體無法控制的發抖,從輕微抖動到猛烈的肌肉收縮)、皮膚蒼白、冰冷、口渴、呼吸加快、心跳加快。 極熱期:體溫最高的時候、皮膚潮紅、發燙、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口渴加重、頭痛、尿量減少、脫水、皮膚黏膜乾燥破裂、全身倦怠、軟弱無力、食慾差,高燒時甚至會神智不清、胡言亂語。 退熱期:身體會開始出汗、寒顫減輕,這階段要注意有沒有脫水的狀況。 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通常2~3天或1星期內體溫逐漸回到正常,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個星期或甚至更久。 如果發燒合併下列情形要立即就醫或到急診室: 三個月以內嬰兒,一旦發燒請立即就醫。 孩子連續發燒二天以上或體溫39℃以上,以及任何異於平常狀況(活動力不佳或異常哭鬧)。 意識不清、一直睡叫不醒、頸部僵硬疼痛、併發抽搐、眼睛上吊、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嚴重頭痛或喉嚨痛、胸痛、呼吸喘、吸不到氣。 腹痛、持續嘔吐、沒有辦法吃東西、大便含血、解尿疼痛、 皮膚紅疹、腳腫或是腫的部位皮膚紅或熱、皮膚出現紫斑、出血點。 有發燒症狀,不一定是感染,如果合併上述症狀,請您盡速就醫;如果您剛從疫區返國後發燒,則需即早就醫,並在就醫時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您的旅遊史、職業史、群聚史及接觸史。   三、照護原則: 提供合宜環境:調節室溫,維持空氣流通、避免陣風直吹病人,維持環境舒適。 注意水分、電解質和營養的攝取:增加水分攝入量(成人一般建議 3000 C.C/天)、電解質的適度補充、飲食可採少量多餐。 維持清潔、舒適:在剛開始發燒的時候(開始期),可以適度增加一些衣物與被蓋,到極熱期則減少衣物與被蓋,維持空氣流通,如果流比較多汗,則可以擦澡更換衣物。 每4小時量體溫:測量體溫時須注意是否受外在因素影響,例如:運動、穿太多衣服、曬太陽等,此時請先離開或移除外在因素、休息半小時後再測量。 給予擦(泡)澡、溫水拭浴: 在近年的研究顯示,溫水拭浴或擦澡對於高熱病童的體溫並沒有顯著影響,而且在擦澡過程中容易有發冷或寒顫等不舒服的狀況。 水溫建議27~33℃,泡澡時間約10~30分鐘內即可,擦拭時動作要輕柔,如果中途有不舒服就先停止泡澡。 冰枕、散熱貼片等方法會讓局部血管收縮,影響散熱,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 退燒藥:發燒時以增加舒適為主,而不是以降低體溫為目標。 還不知道發燒原因時,建議先不使用退燒藥來降低體溫,因為退燒藥可能會掩蓋疾病的症狀,而無法正確評估病情。 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例如:心肺疾病、癲癇等),為避免引發疾病,可考慮使用退燒藥,減輕發燒引起的不舒服,但並不會縮短疾病病程,也不能用來預防熱痙攣的發生。   參考資料 古佳琦、戴智意、周惠珠、李秀芳(2020).提升護理人員熱傷害認知及處置完整性之改善專案.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9(6),77-91。https://doi.org/10.6974/TCNJ Green, C., Krafft, H., Guyatt, G., & Martin, D. (2021). Symptomatic fever management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PloS one, 16(6), e024581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5815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2021, Nov. 21). Fever in under 5s: assessment and initial management. https://www.nice.org.uk/guidance/ng143/chapter/Recommendations UpToDate. (2022, Nov. 23).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fever in adults.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pathophysiology-and-treatment-of-fever-in-adults
認知功能檢查
【本篇學習重點】 評估大腦的功能或記憶力有沒有退化等情形。 檢查時需要有家屬陪同,以瞭解日常生活及社交能力。   一、什麼是認知功能檢查? 認知功能是指一個人在處理一件事情時大腦的運作過程,從認識這件事到推斷如何處理,以及解決這件事情的知識和能力,認知功能檢查就是運用測驗的方式,評估大腦的功能或記憶力有沒有退化等情形。   二、為什麼要做此檢查? 進行認知功能檢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早期發現潛在的大腦退化問題,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早期發現與診斷可以提高治療的有效性。此外,這些檢查也有助於家屬瞭解病人的狀態,有利提供未來照護計畫的參考。   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 檢查時需要有家屬陪同,以瞭解日常生活及社交能力。  病人若有使用助聽器或配戴眼鏡,一定要帶來,才能有良好的溝通。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依據測量表所得的分數評定病人的認知程度,如: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臨床失智症嚴重度評估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ventory, CASI),各個測量表有不同的計分標準。 簡易心智量表(MMSE): 是最常用的認知功能評估工具,共分為11項,包括:時間辨認、地點辨認、短時間記憶、注意力和計算、最近事物的記憶 檢查、物體名稱、重複說別人的話、了解別人說的意思、看懂文字或圖片的意思、寫句子 以及畫圖形,測量時間大約需5~10分鐘。 臨床失智症嚴重度評估表(CDR): 以記憶、知道現在的人、時間及地點、判別斷定事物及處理問題能力、處理有關工作和人際關係能力、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家事(如:打掃、煮飯、洗衣服)和維持休閒活動能力,以及能自己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如:進食、洗澡、穿衣服、整理儀容)來評斷失智症的嚴重度,接受測試的人大約要花15~20分鐘完成測試;家屬大約需要30~40分鐘。  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ASI):分九個認知功能的細項,分別是長時間記憶、短時間記憶、時間空間辨認、注意力、計算和專心且持續進行 活動能力、思考流暢度、語言能力、抽象思考能力及判別斷定事物能力和手眼協調畫圖能力,大約需要20~30分鐘完成測試。   五、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檢查後,根據結果醫生會提出相應的診斷與治療建議。如果確診為認知障礙,家屬和照護者也應該學習如何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支持與照顧。(延伸閱讀:失智症之照護) 檢查後對身心障礙手冊及外籍看護工申請問題的澄清與了解:並不是完成認知功能檢查後就能申請,需經醫師評估符合條件才能協助申請如: 透過檢查醫師詳細檢查、問診及觀察治療反應等,需經三到六個月才能確定診斷及評估身心障礙手冊的申請。 臨床失智評估表(CDR)大於(含)1分以上需要經過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確定診斷為失智症,才能申請外籍看護工。 經醫師確定診斷為失智症後,適當的運用社會福利資源,可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也可改善病人和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失智症居家照護、失能、失智病人相關社會福利)   參考資料 台灣失智症協會(2023年5月).認識失智症.取自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Myrberg, K., Hydén, L. C., & Samuelsson, C. (2020).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from a language perspective: An analysis of test interaction. Clinical Linguistics & Phonetics, 34(7), 652-670. https://doi.org/10.1080/02699206.2019.1687757 Santiago-Bravo, G., Sudo, F. K., Assunção, N., Drummond, C., & Mattos, P. (2019). Dementia screening in Brazi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normative data for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Clinics, 74, e97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1721938
熱門動畫
腰椎手術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1.    腰椎手術是在麻醉下,經背部進行腰椎減壓或內固定。 2.    手術後經醫護人員指導下床活動及穿戴背架。 3.    手術傷口保持乾燥,約7-10天後可拆線。 4.    手術後需有充足的休息,且一個月內避免提重物。   一、  什麼是腰椎手術?         在全身麻醉下,經由背部進行腰椎減壓或內固定,將增生或滑脫,壓迫到神經的椎間盤、骨刺或韌帶組織切除達到減壓目的,或置入植入物來矯正脊椎。   二、  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當病人出現因腰椎間盤突出導致椎管狹窄或腰椎腫瘤壓迫神經,產生肢體無力、麻木、疼痛等症狀,可藉由此手術改善不適,達到保存神經功能的目的。   三、  手術前準備: 安排常規檢查,如心電圖、胸部X光及血液檢驗;並依個別症狀安排所需檢查,如脊椎X光、腰椎電腦斷層、腰椎磁振造影、肌電圖,以確定病變的部位。 醫師與病人和家屬做手術前會談,協助瞭解手術目的、程序、可能風險和後遺症,會談後請填寫會談、手術、麻醉、自費和輸血同意書。 手術前住院醫師會在預接受手術部位作記號,請勿洗掉。 手術前護理師將安排觀看腰椎手術護理指導影片,並請病人練習上下床之正確姿勢。  依醫師指示準備合適的背架或圍腰,以便術後下床時使用。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後禁止飲食、喝水,每日口服的藥物,請事先告知醫護人員,以評估是否需服用。 手術當日更換手術衣及開叉褲,禁止穿著内衣、褲,並將眼鏡(含隱形眼鏡)、假牙、指甲油、飾品和平安符等移除。 四、    手術後照護原則: 手術後病人身上可能會有傷口引流管、點滴及導尿管等管路,等待病情穩定後依醫囑移除,切勿自行拔除管路而造成傷害。 手術後醫師會開立止痛劑缓解傷口疼痛,如傷口仍疼痛難忍可向醫師或護理師反應,以調整用藥。 手術後護理師會協助病人每2小時翻身,並協助傷口周圍冰敷,每二小時冰敷15分鐘,以減輕疼痛,冰敷約三天左右或直到疼痛狀況緩解,晚上睡眠時間請休息不需冰敷。 手術後經由醫護人員評估可以開始進食時間。 通常手術隔天即可下床練習站立,護理師會指導並協助如何正確穿著背架,延伸閱讀軟式背架穿戴注意事項或硬式背架穿戴注意事項。 手術傷口保持乾燥,手術後約7-10天拆線,但糖尿病病人需視傷口癒合程度才拆線,若觀察傷口有紅、腫、熱、痛等現象,請立即回診。 按時回門診追蹤,且避免跌倒或進行劇烈運動,活動範圍依照醫師指示: 第1週:充足的睡眠及休息,可做短距離散步及坐車,但不可以駕駛,避免拿重物、爬樓梯。 第2週:活動量可以增加,但勿疲勞,睡眠仍要充足。 第3-4週:可以做輕度的工作,但如有重複彎腰、舉重物、旋轉等會造成背部壓力的動作應絕對禁止。 第8週:可以正常的活動,仍須避免重覆彎腰的動作或過度的轉動,舉重勿超過20公斤,手臂吊重勿超過10公斤。 第12週:可恢復以往的工作量,但仍需注意避免由高處搬重物下來等粗重工作。 參考資料 Debono, B., Wainwright, T. W., Wang, M. Y., Sigmundsson, F. G., Yang, M. M., Smid-Nanninga, H., Bonnal, A., Le Huec, J. C., Fawcett, W. J., Ljungqvist, O., Lonjon, G. & de Boer, H. D. (2021).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perioperative care in lumbar spinal fusio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The Spine journal, 21(5), 729-752.  https://doi.org/10.1016/j.spinee.2021.01.001 Suzuki, A., & Nakamura, H. (2022). Microendoscopic lumbar posterior decompression surgery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Literature Review. Medicina (Kaunas), 58(3), 384. https://doi.org/10.3390/medicina58030384 Tong, Y., Fernandez, L., Bendo, J. A., & Spivak, J. M. (2020).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trends in adult spin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ine Surgery, 14(4), 623-640. https://doi.org/10.14444/7083  
高壓氧治療
【本篇學習重點】 高壓氧治療是指在壓力艙內吸入100%氧氣。 治療前可以吃東西、喝水,但不要喝碳酸飲料或含咖啡因的飲料。 治療時要穿著100%純棉的衣服。 治療時不可攜帶任何易燃物品。  如果有耳膜鼓脹的感覺,可以做吞口水或打哈欠的動作來平衡耳壓。   一、什麼是高壓氧治療? 高壓氧治療是讓您坐臥於一個完全密閉的壓力艙內,艙內壓力會加壓到1.4倍的大氣壓力以上(通常約在2~3倍大氣壓力),配戴氧氣面罩同時吸入100%的氧氣,以提高體內氧氣濃度,改善氧氣不足的情形,促進傷口癒合及修復受損組織。壓力艙分為多人艙和單人艙兩種(圖一、圖二)。 圖一 多人艙 圖二 單人艙   二、什麼時候需要做高壓氧治療? 可以健保給付做高壓氧治療的疾病: 減壓病(潛水夫病)或空氣栓塞症。 一氧化碳中毒。 氣壞疽病或壞死性筋膜炎。 放射治療導致的骨頭壞死、膀胱炎及腸炎。 需要事前申請經健保局同意後才能做高壓氧治療的疾病: 慢性骨髓炎。 燒燙傷。     可以自費做高壓氧治療的疾病: 糖尿病足潰瘍傷口。 腦中風。 急性周邊動脈阻塞。 視網膜中心動脈阻塞。 突發性耳聾。 危急性皮瓣移植。 氰化物中毒。 若您有上述症狀,建議您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合適做高壓氧治療。    三、什麼情況不適合做高壓氧治療? 氣胸。 慢性肺部疾病。 發燒、上呼吸道或鼻竇感染、急性中耳炎。 抽搐、羊癲瘋。 惡性腫瘤。 幽閉恐懼症。   四、治療前的準備: 在開始高壓氧治療前,醫師會為您會診耳鼻喉科檢測耳咽管平衡功能,並安排胸部X光檢查,排除氣胸及慢性肺部疾病。 飲食方面: 治療前一小時,請不要喝碳酸飲料,如汽水、啤酒等,以免空氣膨脹造成腸胃不舒服。 治療前後三小時不可以抽菸、不可以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因會引起血管收縮,降低氧氣含量,也可能造成抽筋的危險。 衣著、物品方面: 請穿著100%純棉或醫院所提供的衣服,不可以穿著毛料、尼龍、絲質或人造纖維的衣服,以防靜電導致危險。 因各類油製品容易產生靜電導致危險,所以治療前不可以擦髮油、髮膠、化妝品、面霜、口紅、乳液、藥膏、指甲油等,也不可以噴香水。 不可攜帶助聽器、手錶、首飾、假牙、手機、照相機、金屬物品及易燃物品,如香菸、打火機等,以免引起危險。 不可戴隱形眼鏡,因為會造成暫時性視力模糊。 其他: 若您有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請不要空腹接受高壓氧治療,避免治療過程血糖過低。 若您有注射點滴,高壓氧治療前護理師會先將點滴取下;若因病情一定要持續打點滴,護理師會將點滴更換為軟袋包裝。 治療前請先解小便,以免中途要上廁所,造成治療中斷。   五、治療過程: 高壓氧治療通常一天一次,每次治療時間約90分鐘,一個禮拜治療五天,治療的次數依疾病及病況而定。 高壓氧治療過程分加壓期、恆壓期及減壓期三個階段: 加壓期大約每100個人中會有10個人感到耳朵有悶悶的感覺,可以先深吸氣、用手捏住鼻子、閉住嘴巴做閉氣用力動作或做吞口水、打哈欠的動作來平衡耳壓。 恆壓期請保持正常呼吸,不可加快呼吸速度或做用力吸氣的動作,以避免氧氣中毒。氧氣中毒症狀包括耳鳴、視力模糊、嘔吐、頭暈、冒冷汗、臉部肌肉抽筋、不安等,當您感到有上述狀況時,請立即將氧氣面罩拿下,並按鈴告知醫護人員。 減壓期請保持正常呼吸,不可以憋氣,因憋氣可能導致頭痛或肺泡膨脹,造成肺泡破裂,引起危及生命的傷害。   六、治療後照護原則: 接受高壓氧治療後,大約每100個人中會有20~40個人發生視力模糊、耳鳴、頭暈、感覺異常、麻木的情形,通常在停止高壓氧治療後4~6個禮拜會恢復,若您有上述不舒服,請一定要告知醫護人員。   參考資料 郭淑珍、徐千剛、蔡建宗、解旻容(2018).高壓氧治療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護理雜誌,65(4),11-17。https://doi.org/10.6224/JN.201808_65(4).03 Alemayehu, Y., Kiwanuka, F., Muhamaddi, M., Imanipour, M., & Rad, S. A. (2019).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Indications, benefits and nursing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ing Sciences, 12(1), 567-571. Kirby, J. P., Snyder, J., Schuerer, D. J., Peters, J. S., & Bochicchio, G. V. (2019). Essentials of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2019 review. Missouri Medicine, 116(3), 176-179.
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白血球生長激素可以刺激骨髓細胞,加速嗜中性白血球生成。 肌肉骨骼酸痛、輕微發燒與頭痛為常見副作用。 採皮下注射,注射部位需輪流。 一、什麼是白血球生長激素? 白血球生長激素(G-CSF)是由基因重組產生的人類顆粒球集落刺激因子,臨床用於嗜中性白血球減少的病人及血液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二、白血球生長激素的作用: 白血球生長激素可以刺激骨髓細胞,加快血液中的嗜中性白血球生成速度,增加抵抗力,減少病人感染的機率。三、白血球生長激素的副作用: 常見的副作用有:肌肉骨骼酸痛、輕微發燒、頭痛、疲倦感、皮膚紅疹、噁心、嘔吐等。四、白血球生長激素注射的注意事項: 藥物保存方式,請依據藥師建議與藥袋指示。 出院帶回之白血球生長激素可至本院門診注射室注射,注射時間為每星期一到星期五,早上08:00至傍晚17:30,星期六早上08:00至12:00,注射時需出示醫囑單、空針及藥物,或於住家附近診所掛號施打。 若有意願自行注射者,於出院前請護理人員指導注射技巧。採皮下注射,注射部位須輪流,注射後加壓不必搓揉。使用過的針頭應置於有蓋堅硬不易穿透的容器內。                       皮下輪流注射部位                             腿部自行注射                    腹部自行注射        4.若有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可依醫囑服用退燒止痛藥以緩解不舒服的情形。   參考資料 Aras, E., Bayraktar, A., & Kilickap, S. (2020). Risk assessment of febrile neutropenia and evaluation of G-CSF use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real-life study.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28, 691-699.http://doi.org/10.1007/s00520-019-04879-x Dale, D. C., Crawford, J., Klippel, Z., Reiner, M., Osslund, T., Fan, E., Morrow, P. K., & Lyman, G. H. (2018).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efficac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filgrastim. Support Care in Cancer, 26(1), 7-20. http://doi.org/10.1007/s00520-017-3854-x Lambrix, A. A., Jodele, S., Lane, A., Grimley, M. S., Davies, S. M., & Teusink-Cross, A. (2018). Impact of delayed (day +7) filgrastim administration on time to engraftment and incidence of infection. 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Transplatation, 24(3), S333. http://doi.org/10.1016/j.bbmt.2017.12.278 Othman, T. B., Ghedira, H., Abdejlil, N. B., Lakhal, A., Torjemane, L., & Ladeb, S. (2018). Filgrastim following HLA-identical allogeneic bone marrowtransplantation: Long-term outcomes of a randomized trial. 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tation, 24(12), 2459-2465. http://doi.org/10.1016/j.bbmt.2018.07.024
乳房攝影檢查
【本篇學習重點】 45歲-69歲婦女、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有乳癌家族史之婦女,可每兩年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 檢查時間應安排在月經開始算起7~10天以後的日子受檢。   一、什麼是乳房攝影檢查? 使用低輻射劑量X光透視乳房組織,能發現微鈣化點、無症狀或觸摸不到的零期乳癌,是目前偵測乳癌的主要工具之一。     二、為什麼要做此檢查? 早期發現乳癌早期治療。 目前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提供45歲-69歲婦女、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其二等親以內血親曾患有乳癌之婦女,每兩年應做一次免費乳房攝影篩檢。 有家族病史或曾經得過乳癌的人,可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視情況安排合宜的時間進行乳房攝影檢查。乳房攝影檢查是十分安全的,其致癌的風險率極低;但懷孕婦女最好避免做乳房攝影,若是檢查當時已懷孕或可能有孕,一定要告訴醫師或放射師。   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 檢查應安排在月經開始算起7~10天以後的日子。 不要於腋下塗抹除臭劑、香粉、香水、軟膏或乳霜等,因為這些化學製品可能會影響X光透視,或使影像出現類似鈣化的斑點。 檢查時必須取下身上飾品,換上檢查衣。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由專業的女性放射師來執行攝影檢查,請配合指示將乳房置於乳房攝影儀,並配合放射師為您調整檢查姿勢。 攝影時會用透明壓克力板固定並緊壓乳房,每次壓迫時間約為10秒,此時會感到一點點不舒服,故月經來的前一週為較不合適的檢查時間,乳房攝影檢查為何要緊壓乳房: 減少乳房組織相互重疊及曝光不平均,以獲得清晰影像。 減少曝光時間,降低X光照射的輻射劑量。 幫助固定乳房位置,減少因身體晃動影響攝影結果。 為減少散射、防止影像模糊並提高影像品質,請妳全程配合擺位,勿擅自移位。 通常半小時以內可以完成檢查,不過必須等放射師確定不用加照其他角度後,才會讓受檢者更衣回家。   三、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請依醫師約診時間回診聽取報告。 如乳房攝影檢查結果有異常時,請盡速就醫或至本院乳醫中心門診就診,醫師會安排進一步檢查,如乳房超音波、細胞或組織切片檢查,以確定是否為乳癌。   參考資料 朱峻田、李儼庭、張峻嘉、周芷佑、陳民虹‧ (2022) ‧ 台灣乳癌篩檢策略,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37(4), 119-124. 林佳儀、洪敬宜、鍾朝仁、黃彬芳、張大元‧ (2022) ‧ 我國女性勞工乳癌發生率、篩檢率及存活率之探討,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季刊,30(4), 54-66. Einav, L., Finkelstein, A., Oostrom, T., Ostriker, A., & Williams, H. (2020). Screening and selection: The case of mammogram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10(12), 3836-70.https://dx.doi.org/10.1257%2Faer.20191191 Christiansen, S. R., Autier, P., & Støvring, H. (2022). Change in effectiveness of mammography screening with decreasing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2(4), 630-635. https://doi.org/10.1093/eurpub/ckac047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