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食物含磷量參考
【本篇學習重點】 低磷飲食是指攝取磷與蛋白質比值相對較低的食物。水煮滾後可去除食物中磷的含量。採取低磷飲食時,應避免吃食品添加物及乳類製品這類食物。 一、 什麼是「磷離子」? 「磷」普遍存在於食物中,尤其是含蛋白質的食物,主要是透過腸胃道吸收及腎臟代謝,是人體重要的礦物質。慢性腎臟病病人因為腎臟功能不好,無法順利排出磷,容易造成高血磷(血中磷的數值大於5.5毫克/100毫升)。 二、我該注意什麼? 末期腎臟病病人控制血磷的治療方法為:正確服用磷結合劑(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人服用磷結合劑之照護),規則洗腎,及減少高磷食物攝取(建議血磷控制在3.5~5.5毫克/100毫升)。 長期高血磷會造成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骨病變引發骨頭酸痛、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及腎臟功能惡化等問題。 諮詢營養師:每位病人的疾病特性及飲食習慣都不同,可至營養諮詢門診,獲得更個別化及詳盡的飲食原則。飲食注意事項:食物用水煮可以減少磷含量:煮沸可以去除蔬菜跟動物性食物的礦物質,如:磷、鉀、鈉、鈣。食物煮滾後的水要倒掉,再用油炒烹調。不要吃有食品添加物的食物:食品添加物是用來保存、防腐、促進食物風味,許多食品添加物都含有磷成分。例如:汽水、可樂、含奶精等飲料,及加工肉類、魚丸、醬料。含乳類製品的磷吸收率高,很難與磷結合劑藥物結合(如:鈣片等),所以洗腎病人應避免食用(如:乳酪、優格、優酪乳、養樂多等)。低磷飲食:選擇磷與蛋白質比值相對較低的食物,每100克食物中磷與蛋白質比值(見表一),每克蛋白質含磷的比值≦14最好,如果比值>14則為高磷食物。舉例來說,如果病人想吃豆腐,磷/蛋白質比值:嫩豆腐(14.9)比雞蛋豆腐(150.7)低,因此會建議病人選擇吃嫩豆腐比較好。 表一 每100克食物中磷與蛋白質比值 三、每100公克食物含磷離子量參考: 表二 每100公克食物中含磷量 參考資料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4,4月19日).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2023版UPDATE1(V1)EXCEL。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TFND.aspx?nodeID=178江麗詩、劉可、歐妙玲(2024).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與治療依從性的相關性研究.澳門醫學雜誌,11 (1),18-24。https://doi.org/10.30224/MMJ.202401_11(1).0003黃美智、劉麗華、胡雅淳、歐筱妍、薛惠文(2022).營養教育介入對血液透析病患熱量及蛋白質營養狀況的改善.臺灣膳食營養學雜誌,14 (1),33-43。https://doi.org/10.6709/TJD.202206_14(1).0004
呼吸器依賴病人的呼吸照護轉銜介紹
【本篇學習重點】 呼吸器依賴定義:每天用超過6小時且連續用21天。  呼吸器依賴病人長期住加護病房,身心無法得到復原。 呼吸器依賴病人病況穩定後,應轉慢性呼吸照護病房。 呼吸器整合照護計畫將使⽤呼吸器病⼈照護分成四階段轉銜。 一、什麼是呼吸器依賴? 當病人發生急性呼吸衰竭插管使用呼吸器,會先到加護病房,病情穩定後,由醫療團隊協助病人做呼吸訓練,練習脫離呼吸器,如果連續5天以上不需要使用呼吸器,就算是成功脫離呼吸器;但是,當病人需要用呼吸器每天大於6小時,而且連續使用21天以上,就稱為呼吸器依賴。   二、什麼是呼吸照護轉銜? 全民健保推動呼吸器依賴病人「四階段呼吸器整合性照顧計畫」以鼓勵病人及早脫離呼吸器,並提供無法脫離呼吸器病人適當的照護。這四個階段的呼吸照護轉銜分別是: 第⼀階段:加護病房階段(ICU),呼吸器使⽤天數1天⾄21天。 第⼆階段:呼吸照護中⼼(RCC),呼吸器使⽤22天⾄63天者。 第三階段:呼吸照護病房(RCW),呼吸器使⽤64天。 第四階段:居家呼吸器使⽤。 三、呼吸器依賴的病人如果不轉出加護病房會有什麼影響? 病人如果持續停留在加護病房,不但容易感染,而且監視器的噪音及加護病房的緊張氣氛,會讓病人身心不能放鬆,影響復原,同時加護病房床位也無法有效運用。   四、我該注意什麼? 什麼時候需要從加護病房轉到呼吸照護中⼼(RCC)? 經過呼吸照護醫療團隊評估無法脫離呼吸器,並且符合以下條件的病⼈,就需要由加護病房轉到呼吸照護中⼼(延伸閱讀:轉介呼吸照護病房之注意事項)繼續治療,包括: 呼吸器使⽤超過21天。 氧氣濃度狀況或⼿術傷⼝呈現穩定。 須轉入呼吸照護中⼼作居家呼吸器照護訓練。 癌症末期使⽤呼吸器,經主治醫師評估無法再積極性治療的病⼈。 因肌⾁神經退化性或頭頸椎受傷而需使⽤呼吸器病人。 什麼情況需要從呼吸照護中⼼(RCC)轉到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 住在呼吸照護中⼼超過42天,或連續使⽤呼吸器的總天數超過63天,且經胸腔內科專科醫師判斷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應轉慢性呼吸照護病房(RCW),包括: 需⻑期使⽤呼吸器或呼吸器依賴的病人。 癌症末期使⽤呼吸器且不再接受積極治療的病人。 急性肺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肌⾁神經退化症、脊椎損傷等疾病無法脫離呼吸器的病人。 無嚴重感染,不再需要點滴注射抗⽣素的病人。 什麼情況可以返家採居家照護(Home Care)? 經過經過醫療團隊的評估,病⼈符合以下條件可返家採居家照護: 無法脫離呼吸器、或是每天脫離呼吸器的時間⼩於18⼩時的病⼈,而且能夠與呼吸器配合良好,沒有呼吸困難的感覺。 呼吸器的氧氣濃度設定⼩於等於40%,動脈⾎液氣體分析數值都在正常範圍內。 病⼈的檢驗值正常,神經系統功能穩定,營養良好。  若您或您的家⼈是呼吸器依賴的住院病⼈,有疑問可洽詢主治醫師,或是由各病房出院準備個案管理師提供相關資訊。         參考資料 張伶萱、張蕙明、蔡珮詩、郭美梅、江梅(2022) .呼吸器依賴患者之預後與相關因子研究.呼吸治療,21(1),1-13. http://doi.org/10.6269/JRT.202201_21(1).0001 廖怡君、李淑秋、邱慧玲、王雅韻(2021).亞急性呼吸照護病人呼吸器脫離之相關影響因素-回溯性病歷查閱研究.護理雜誌,68(6),53-61。http://doi.org/10.6224/JN.202112_68(6).08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健署(2022,12月7日).呼吸器依賴患者整合性照護試辦計畫.https://www.nhi.gov.tw/Content_List.aspx?n=A27FC07E1D6ACC13&topn=5FE8C9FEAE863B46
中央靜脈導管
【本篇學習重點】 病人接受高濃度或是刺激性藥物時會放中央靜脈導管。中央靜脈導管是放在靠近心臟的大靜脈血管裡。 不可任意調整及拔除導管,以免造成大出血。 一、什麼是中央靜脈導管? 一般常見打點滴的部位是手上或是腳上比較表層的靜脈血管。 當滴注比較有刺激性的藥物的時候,容易造成血管受傷,嚴重時會造成血管壞死,所以會用比較粗的導管,放在靠近心臟的大靜脈血管裡面,比較不會造成血管受傷。 因為是靠近心臟,所以取名為中央靜脈導管,也有人說是中心靜脈導管。 二、為什麼要放中央靜脈導管? 給藥:當病人需要接受高濃度或是比較刺激的藥物時使用,例如:升血壓藥物、化學治療藥物或是高濃度全靜脈營養製劑…等。(延伸閱讀:化學治療注意事項與副作用的處理、全靜脈營養)輸注液體:在需要大量液體輸注的情況下,中央靜脈導管可以提供一個更快速、更有效的輸注通道,例如低血壓時。監測中央靜脈壓力:監測中央靜脈壓力,可以讓醫師評估病人的水分是否足夠,提供輸注液體的參考。緊急輸血:大量出血時例如:急性腸胃道出血、嚴重外傷…等的時候,提供一個穩定補充的管路,能夠快速且大量的輸注點滴、輸血,讓病人的心跳血壓穩定。(延伸閱讀:輸血)提供輸液和營養補充:對於需要靜脈營養支持或輸液的病人,或是周邊靜脈管路放置困難的病人,中央靜脈導管是一個常見的選擇。   三、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前要準備什麼? 醫師會向您解釋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的原因,並簽署同意書。醫師會評估病人的狀況選擇適合的注射部位,常見放置的大靜脈血管,包括:頸部的內頸靜脈(如圖一)、胸部的鎖骨下靜脈(如圖二)和鼠蹊部的股靜脈(如圖三)。 圖一 頸部的內頸靜脈   圖二 胸部的鎖骨下靜脈   圖三 鼠蹊部股靜脈   四、放置中央靜脈導管後該注意什麼? 管路請依照護理人員的固定位置,不可任意調整及隨意拔除導管,以免造成大出血及藥物滲漏。請選擇穿著寬鬆衣服,穿脫衣服時動作宜輕柔、上床或下床活動時,注意不要拉扯到注射管路。 如果您發現注射傷口有流血、膿狀分泌物、紅腫、發熱、管路滑脫等情形,請立即告知護理人員處理。 參考資料 張黎露、周文珊、江孟冠、王齡鈴、李宜恬、辜馨儀(2022) .靜脈導管臨床照護指引.腫瘤護理雜誌,22(1) ,5-58。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16839544-202210-202212060005-202212060005-5-58邱毓慧、黃尹佐、林冠語 (2020).導入組合式感控措施對中心導管相關血流感染之管理研究-以內科加護病房為例.JMPI管理專業與創新學報, 1(2) ,16-4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P20201106001-202007-202011060019-202011060019-16-41Kehagias, E., Galanakis, N., & Tsetis, D. (2023).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Which, when and how. British Journal of Radiology, 96(1151), 20220894.。https://academic.oup.com/bjr/article/96/1151/20220894/7498972?login=true
拔牙後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拔牙後常會有傷口滲血、傷口疼痛及臉頰腫脹。 拔牙後1小時內需咬緊紗布,避免張嘴能幫助止血。 拔牙後避免漱口、吸吮傷口,會影響傷口血塊的形成。 拔牙後的腫脹,兩天內可先冰敷,之後再熱敷。 一、為什麼需要拔牙?牙齒需要拔除常見的原因如下: 牙齒蛀牙範圍太大,沒有辦法填補或做根管治療。嚴重的牙周病造成牙周組織發炎且牙齒嚴重鬆動。根管治療失敗,持續發炎的牙齒。牙齒需要做矯正治療。牙齒位置異常或多生牙(正常牙齒排列外多出來的牙齒)。阻礙其他牙齒生長或角度異常的牙齒。 二、拔牙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出血或滲血:常見拔牙部位傷口少量滲血,特別是臼齒,比較容易有出血情形,經過適當的加壓都能會自行止血。 腫脹和疼痛:拔牙部位會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或是臉頰腫脹,如果拔牙5~6天後,腫痛沒有改善而且越來越厲害,合併發燒、吞嚥困難或是有其他疑問時,請立即返診就醫。 三、拔牙後我該注意什麼? 傷口出血: 拔牙後請咬緊拔牙傷口上的紗布,至少30分鐘至1小時,避免說話或是張嘴以免紗布移位。 6小時後,如果還是有少量出血,可用冰開水含在口內再輕輕吐出,重覆含10次後停止。 拔牙後一、兩天內,傷口會有微量血絲滲出,屬於正常現象,口中會有血水的味道,可以吞下去,不要用力吐出,可能會擠壓或摩擦到拔牙的傷口,影響止血。 請避免會影響傷口形成血塊的動作,例如:漱口、用舌頭舔或吸吮傷口、用力打噴嚏、擤鼻涕、用吸管吸食飲料或是劇烈活動等。 如果出血速度較快(紗布很快就全部變成紅色),可用紗布沾溼後放在傷口上,再咬1小時,如果還是沒有止血,而且口內出現大量血塊,請咬好紗布立即就醫,如果不是門診上班時間,請到急診就醫。 傷口疼痛: 拔牙1小時後,如果有疼痛,可依照醫師指示用溫開水服用止痛藥。 若傷口疼痛變嚴重、癒合緩慢,請回牙科門診由醫師作進一步處理。 臉頰腫脹: 拔牙後輕微的臉頰腫脹、瘀青是正常的,有時瘀青會延伸到下巴或是頸部,腫脹在第4、5天會最嚴重,但之後會慢慢改善,。 拔牙後48小時內,可用毛巾包裹冰敷袋,冰敷在傷口外部的臉頰,每小時冰敷15分鐘,休息45分鐘,睡覺的時候不用敷。 拔牙72小時後,可用溫毛巾熱敷,每小時熱敷15分鐘,休息45分鐘,每天3-4次,直到消腫。(延伸閱讀:口腔手術後冷、熱敷之照護) 飲食方面: 拔牙1小時後(麻醉退了之後),可以吃涼的或冷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例如稀飯、果汁、牛奶等。 拔牙後48小時內,不要吃太硬、太燙或刺激性的食物。 拔牙後72小時內,不要抽菸喝酒,容易導致傷口再出血、嚴重疼痛、癒合緩慢。 有傷口的位置,請一週內都不要咬食物,避免拉扯傷口,影響癒合或是食物掉落傷口造成感染。 口腔清潔: 進食後仍應維持正常口腔清潔,但三天內不要使用牙膏,避免刺激傷口。 規則刷牙及使用牙線,但避免刷到拔牙的傷口,傷口附近的牙齒,可用棉棒輕輕擦拭,其他牙齒可以正常刷牙清潔。 傷口照護: 止血紗布拿掉後,應立即依照醫師指示吃藥,減少拔牙後疼痛與感染,藥物請依照藥袋指示服用完畢,請不要自行停藥。。 如果有需要或是疑問,拔牙後第二天可回門診檢查。 如果傷口有縫合,會預約一星期後回門診拆線。   參考資料 Chow, A. W. (2022). Complicati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dontogenic infections. UpToDate. Retrieved July 21,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omplications-diagnosis-and-treatment-of-odontogenic-infections? Lodi, G., Azzi, L., Varoni, E. M., Pentenero, M., Del Fabbro, M., Carrassi, A., Sardella, A. & Manfredi, M. (2021). Antibiotics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ooth extraction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3811.pub3Suzuki, S., Sugihara, N., Kamijo, H., Morita, M., Kawato, T., Tsuneishi, M., Kobayashi, K., Hasuike, Y. & Sato, T. (2022). Reasons for tooth extractions in Japan: The second nationwide survey. International Dental Journal, 72(3), 336-372. https://doi.org/10.1016/j.identj.2021.05.008
熱門動畫
腸阻塞之照護
您是否因出現腹部脹痛、噁心嘔吐及排便型態改變,而被診斷為腸阻塞嗎?讓我們來告訴您關於腸阻塞症狀及返家後自我照顧的注意事項。   一、什麼是腸阻塞? 當腸道中的內容物不能正常的通過腸道稱為腸阻塞。常見的原因:腸道沾黏、腹部腫瘤、腸道發炎、腸道扭曲或腸道變窄。若發生阻塞時,會使您腸道內的固體及液體積在腸道內,而引起嚴重的疼痛。   二、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肚子就像抽筋一樣的疼痛,這是最常見的症狀,會因為腸道空間變小、蠕動變慢,導致食慾偏低、噁心嘔吐及排便型態改變 (圖一),若您有上述症狀,建議您至一般外科門診就醫。    三、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首先,會依照您的症狀,請您暫時禁食,並放置鼻胃管,藉該管路引流無法通過腸道的食物和液體,以減緩您的腹脹及噁心嘔吐等不舒服的感覺。不能進食的期間,醫師會用打點滴的方式,補充您身體所需要的熱量、水份和電解質。  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請您依照自身的體力狀態,每日下床活動4-5次,每次約20-30分鐘。若體力較虛弱時,可以躺在床上,增加翻身的次數,加上膝蓋的壓力,也能幫助腸道蠕動。此外咀嚼口香糖或溫水泡腳,也都是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及排氣的方法喔!  您可以藉由一些方式觀察腸蠕動情形,例如:是否排氣、排便次數、排便的量、糞便性狀和顏色。若上述方式無法解決腸阻塞,醫師可能會建議採取手術的治療方式 (圖二 )。        最後提醒您,請您切勿緊張焦慮,盡量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   四、照護原則:   回家後該如何預防腸阻塞再發生? 要採取少量方式進食,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嚥,不可狼吞虎嚥。 應避免吃堅硬、難以消化的食物,也儘量避免吃高脂肪及油炸食物、酒精、辛辣食物及巧克力。 養成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至少3天解便一次,若有多日未解便的情形,請尋求醫師的協助。 多攝取高纖蔬果,如:金針菇、杏包菇、波菜、花椰菜。及足夠的水分,每天約2500ML-3000ML,一般是自己的體重(公斤)乘以30ML,就是每天需要的水量。 每日維持適當運動,生活作息應盡量保持規律。 若出現腹部絞痛、腹脹、噁心、嘔吐或便秘情形,應立即就醫。   參考資料 連金延、鄧幼君、蔡璧玲、辛文蕙、洪慧君、王麗玲、林小玲(2017).探討溫水足浴對腸胃道手術後病人腸蠕動之成效.榮總護理,34(2),157-166。https://doi.org/10.6142/VGHN.34.2.157 Bankole, A. O., Osinowo, A. O., & Adesanya, A. A. (2017). Predictive factors of management outcome in adult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Nigerian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24(4), 217. https://doi.org/10.4103/npmj.npmj_143_17 Catena, F., De Simone, B., Coccolini, F., Di Saverio, S., Sartelli, M., & Ansaloni, L.(2019). Bowel obstru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for all physicians.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 14(1), 20. https://doi.org/10.1186/s13017-019-0240-7 Sousa, J. H. B. D., Bianchi, E. T., Tustumi, F., Leonardi, P. C., Ribeiro Junior, U., & Ceconello, I. (2019). Surgical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Outcome and prognostic factors. Chirurgia, 114, 343-351. https://dx.doi.org/10.21614/chirurgia.114.3.343
翻身擺位
【本篇學習重點】 每兩小時翻身可以減少皮膚受壓破損。 保持衣服、床單平整清潔,可以預防皮膚受壓破皮。 協助翻身動作宜輕柔,避免病人疼痛部位受到牽扯。 一、為什麼需要翻身擺位? 協助無力活動的病人改變臥姿,增加舒適。 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以免皮膚受壓破損。 二、適用狀況:臥床病人。 三、準備用物:一般枕頭兩個。   四、執行步驟: 洗手。 固定床腳,避免病床滑動。 若只有一人,將遠側床欄拉起,近側床欄放下;若有二人,則分別站在床的兩側,並將兩側床欄放下。 一人執行並預計協助病人翻向右側: 拉起右側床欄,增加病人安全感,避免翻身時意外跌落。站於病人左側並放下床欄(圖一),移動病人至床的中間靠左側。 圖一   站於病人左側 拉起床欄至病人右側,將病人雙手臂置於胸前,左腿屈曲放於右腿上。扶住病人左側肩膀和髖部,將病人輕輕翻向右側(圖二)。 圖二  扶住左側肩膀和髖部 放一個枕頭在病人背部,支托病人(圖三)。 圖三  枕頭放於病人背部 將側臥處之肩膀及髖關節向外稍微托出(圖四),避免關節受壓迫。 圖四  將肩膀及髖關節向外托出 兩腿自然彎曲,於小腿下放一個枕頭(圖五),避免足部壓迫。 圖五  膝蓋下放枕頭 拉起床欄,床尾抬高及床頭抬高30度(圖六)。 圖六 床頭抬高30度 一人執行並預計協助病人翻向左側: 拉起左側床欄,增加病人安全感,避免翻身時意外跌落。 照顧者站於病人右側,移動病人至床的中間靠右側。 拉起床欄至病人左側,將病人雙手臂置於胸前,右腿屈曲放於左腿。 照顧者扶住病人右側肩膀和髖部,將病人病人輕輕翻向左側。 重複上述E~F步驟。 四、照護原則: 檢查病人身體有無傷口,臥姿勿壓迫傷口,留意疼痛部位,避免牽扯造成疼痛。 動作宜輕柔緩慢並注意保暖及隱私。 枕頭宜選擇柔軟防水材質,若無枕頭亦可選擇毛巾、床單、棉被、靠墊或坐墊等代替。 最好能每兩小時翻身一次,讓受壓皮膚得到休息。 隨時保持病人衣服、床單平整清潔,預防皺摺壓迫造成破皮。 避免手肘、腳踝、腳跟長期受壓,可用毛巾捲或各式減壓墊予以支托。   參考資料 王月琴、王美綺、方妙君、林美惠、洪芸櫻、陳姿妃、楊嬿、楊雅淑、羅惠敏、蘇貞瑛、王萱萁、李靜雯、林瓊華、陳貞如、陳蓓蒂、曾佳珍、楊承芳、戴文珠(2018).活動與運動的需要.基本護理學(上)(八版,8-58-8-60頁).永大。 陳妙言、張文、倪麗芬、徐麗琴、王玉女、楊曼華、洪瑜嬬、吳燕慈、林盈蕙、黃劭瑋、吳姿蓉、張靜芬、何郁文、曾月霞、楊蕙貞(2018).擺位與轉位.復健護理學(183-188頁).華杏。 蘇麗智、簡淑真、劉波兒、蘇惠珍、林靜娟、呂麗卿、陳明莉、羅筱芬、李淑琍、林淑燕、賴秋絨、邱淑玲、陳淑齡、謝珮琳、林玉惠、黃月芳、葉秀珍、潘美蓉、李家琦、……、顧家恬(2018).協助病人由平躺翻為側臥姿.實用基本護理學(上)(八版,420-421頁).華杏。
硬式背架穿戴注意事項
【本篇學習重點】 背架穿戴可以幫助脊椎獲得支持減輕症狀。 背架應坐於床緣後再穿戴,並維持在背部正中位置。 下床活動時應穿戴背架,穿戴期限請依照醫師指示。 一、為什麼需要穿戴硬式背架? 利用背架給予脊椎適當的支持、維持身體的活動度 、減少肌肉疼痛 手術後穿戴可以保護脊椎、減少開刀部位肌肉牽扯引起的疼痛,讓您可放心活動。 適合以下狀況:背痛、脊椎術後、胸腰椎退化、椎間盤突出、胸腰椎壓迫性骨折…等。 二、準備用物: 由醫師視病人狀況,選擇騎士泰勒背架、騎士背架或樹脂騎士短背架。 排汗透氣的衣服。 三、步驟: 當下床活動之前,請坐於床緣穿戴、勿坐在軟沙發或太矮的椅子,鬆緊度以不影響呼吸及感覺舒適為原則。 穿戴背架時,請穿於輕薄衣服外,以防皮膚壓傷或過敏。 穿戴的方法依照背架種類不同而有不同 騎士泰勒背架(第二節腰椎以上至胸椎損傷者適用,圖一) 首先將背架下緣對準髖部,骨盆二側上緣骨突處,確定高低位置。 黏上胸前最上方之彈性帶,作為固定之用,稍緊即可,以舒適為宜。 檢查背架後面二直長鋼條的中間空洞是否對準脊椎中線。 深吸一口氣的同時,束緊腹部二條黏扣帶,稍緊即可,須托住小腹。 長背架有兩肩帶,拉到兩側腋下,穿過帶環黏好,請勿太緊,以免背架上移。 圖一 騎士泰勒背架   騎士背架(損傷在第二節腰椎以下者適用,圖二) 首先以背架下緣對準髖部骨盆二側上緣骨突處,確定高低位置。 黏上胸前最上方之彈性帶,作為固定之用,稍緊即可,以舒適為宜。 檢查背架後面二直長鋼條的中間空洞是否對準脊椎中線。 深吸氣同時束緊腹部二條黏扣帶,稍緊即可,須托住小腹。 圖二 騎士背架   樹脂騎士短背架(圖三) 背架下緣呈波浪形,波浪形中央凹處約在股溝上方,背架背面之中央空洞對準脊椎中線。 背架橫跨過髖骨,骨盆二側上緣骨突處,先將最上方之彈性帶黏好,稍微固定背架位置。 將彈性擋板對準身體中央位置,托住小腹。 深吸氣,依序將四條黏扣帶穿過前方擋板上之扣環,拉緊黏好。 背架兩側皆有腰線設計,穿著正確時應與患者腰身貼齊。  圖三 樹脂騎士短背架 四、照護原則: 剛開始穿戴背架時應請他人協助及調整位置,以後可漸漸學習自己穿戴。 下床活動前,須正確穿戴好背架再活動,背架請穿在衣服外面,如果背部皮膚疼痛或破損時,可墊毛巾以減輕不適。 穿上背架後,請勿過度彎曲及旋轉腰部,活動後若覺腰部肌肉痠痛不適,可脫下背架再躺下休息。 背架若因活動而拉扯向上,需重新再穿戴,請勿自行調整背架的彎曲度。 睡覺及洗澡時,請勿穿著背架。 背架需穿戴多久請依照醫師指示。 背架平常用濕布或酒精擦拭風乾即可,不可在烈日下曝曬、洗衣機熱烘、漂白、熨燙。   參考資料 Boutevillain, L., Bonnin, A., Chabaud, A., Morel, C., Giustiniani, M., Pereira, B., Soubrier, M., & Coudeyre, E. (2019). Short-term pain evolution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with Modic type 1 changes treated by a lumbar rigid brace: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nals of Physical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62(1), 3-7. https://doi.org/10.1016/j.rehab.2018.06.008 Pergolizzi, J. V., & LeQuang, J. A. (2020). Rehabilitation for low back pain: A narrative review for managing pain and improving function in acute and chronic conditions. Pain and Therapy, 9(1), 83-96. https://doi.org/10.1007/s40122-020-00149-5 Prost, S., Pesenti, S., Fuentes, S., Tropiano, P., & Blondel, B. (2021).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107(1), 102779. https://doi.org/10.1016/j.otsr.2020.10277
肝性腦病變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因血液中氨值增加而引起的意識改變,嚴重時會昏迷。 常見症狀有反應遲鈍、嗜睡、胡言亂語。 以高纖、植物性蛋白質飲食為宜,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   一、什麼是肝性腦病變? 因肝臟功能受損,如肝硬化、肝衰竭,使蛋白質代謝異常,造成血液中氨值增加,出現意識改變情形。引起肝性腦病變的原因有:腸胃道出血、感染、便秘、攝取過量蛋白質食物、藥物使用不當(利尿劑、安眠藥等)、血液電解質不平衡、喝酒等。   二、肝性腦病變有哪些症狀? 起初會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日夜顛倒、人格改變,接著出現嗜睡、雙手顫抖情形、口氣中帶有腐爛味,嚴重時會昏迷。依症狀分為四級: 第一級–混亂:言語不適當、日夜顛倒、人格改變、倦怠、不安、注意力及記憶力減弱。 第二級–嗜睡:講話判斷力更差、嗜睡、出現撲動性震顫(雙手伸直腕關節用力向上彎曲,手指分開有顫抖的現象)。 第三級–半昏迷:肝臭味(呼氣帶有腐爛的氣味),大部分時間在睡覺,但還可以叫醒。 第四級–昏迷:叫不醒。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肝性腦病變,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胃腸肝膽科門診就醫。   三、肝性腦病變要怎麼治療? 降低血液中氨值:依照醫生指示服用糖漿瀉藥(Lactulose),必要時灌腸。 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控制感染、腸胃道出血、戒酒。 避免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可依照營養師的建議挑選合適的食物。   四、我該怎麼照顧肝性腦病變病人? 飲食方面:採高纖食物(例如:蔬菜及水果),並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宜(如豆腐及豆類),避免食用香腸、火腿、臘肉、乳酪等高蛋白質、高鹽分食物,可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幫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有益於身體的好菌)來調節腸內菌叢。飲食種類可參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6大類食物。 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過勞;戒菸及戒酒,減少肝臟負擔。 每日維持2-3次以上軟便,不可便秘。 按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服用安眠藥、利尿劑、中草藥。 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以預防感染。 定期門診追蹤。出現意識行為改變、雙手顫抖等情形,可能是肝性腦病變初期症狀,應盡速就醫。   參考資料 林貴滿(2020).消化系統疾病人之護理.於胡月娟校閱.內外科護理學(六版,809-810頁).華杏。 Blaney, H., & DeMorrow, S. (2022).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hinking beyond ammonia. Clinical Liver Disease, 19(1), 21-24. https://doi.org/10.1002/cld.1163 Fallahzadeh, M. A., & Rahimi, R. S. (2022).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urrent and emerging teatment moalitie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8), S9-S19.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2.04.034 Häussinger, D., Butz, M., Schnitzler, A., & Görg, B. (2021). Pathomechanism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Biological Chemistry, 402(9), 1087-1102. https://doi.org/10.1515/hsz-2021-0168 Nardelli, S., Gioia, S., Faccioli, J., Riggio, O., & Ridola, L. (2023).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recent advances in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7(3), 225-235. https://doi.org/10.1080/17474124.2023.2183386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