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大腸鏡檢查前後注意事項
【本篇學習重點】     1.大腸鏡檢查檢查前一天採用清流無渣飲食。     2.做無痛性大腸鏡當天,檢查前需禁食至少四小時。     3.檢查後會有輕微腹脹、腹部不適,可藉由多活動以利排氣。   一、什麼是大腸鏡檢查? 由肛門放置一軟性纖維內視鏡直接觀察大腸與直腸黏膜,並將檢查過程中所發現腫瘤病變組織或息肉,做切除或切片檢查,同時達到診斷及治療的目的。    二、檢查前的準備: 需填妥檢查治療同意書。 檢查前二天進食低纖維飲食,如:白吐司、稀飯、白麵條、冬粉、細碎肉鬆或碎肉等,避免吃含梗蔬菜(花椰菜、空心菜、芹菜)、含籽水果(芭樂、奇異果、火龍果)、五穀堅果類、乳製品(牛奶、羊奶、奶酪、優酪乳)。 檢查前一天進食清流無渣飲食,如:運動飲料、米湯、雞精、清湯、茶、蜂蜜水、無渣果汁(蘋果汁、冬瓜茶)等;不可以喝豆漿、牛奶、安素等含纖維的食物。 檢查前一天中午以後依醫師指示開始服用瀉劑,需搭配喝水2000CC以上。 若飲用瀉劑後大便仍未完全解乾淨,需再依醫師指示服用口服瀉藥,有良好的腸道清潔,才能使大腸鏡檢查更準確。 檢查當日一般腸鏡仍可進食清流無渣飲食,做無痛性大腸鏡者需禁食至少四小時。(延伸閱讀:無痛性大腸鏡檢查前後注意事項) 若平日服用降血壓及心臟用藥可繼續服用,但糖尿病病人,降血糖藥物於檢查當日須暫停服用,待檢查完成可進食後再服用降血糖藥。 三、檢查過程說明: 檢查時身體面向左側、膝蓋彎向肚子呈蝦米狀姿勢。 內視鏡置入肛門後,會打入少量空氣以協助醫師定位腸腔。 當內視鏡到達乙狀結腸處時,會協助將姿勢改變成仰躺姿勢以利內視鏡通過右側結腸彎曲處。 此項檢查不需麻醉,若病人較為緊張或因腸道沾粘、腸道過度彎曲及檢查困難者,可自費注射鎮靜劑及止痛劑以減少不適程度,此時需有家屬陪同。 檢查過程中若有任何不舒適,請主動表達給在場醫檢人員知道。   四、檢查後照護原則: 檢查後會為您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及體溫變化。 檢查後會有輕微腹脹、腹部不適情形,可藉由翻身及多活動以利排氣,減輕腹脹不適。若嚴重腹痛或出血請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當日檢查後可恢復正常飲食,若同時做切片檢查或息肉切除術者,當日依醫囑進食低纖維或清流無渣的食物,隔日再逐漸增加纖維含量之食物,避免吃油炸及辛辣食物,以避免刺激腸道導致切片傷口發炎或出血情形。 若做無痛性大腸鏡或檢查過程有注射鎮靜劑及止痛劑者,建議當日檢查後不要開車。   參考資料 吳宗翰、李岳霖、李妍慧、方冠傑(2022).大腸鏡檢查前之腸道準備.臨床醫學月刊,89(3),183-192。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203_89(3).0032 鄭吉良、林慧婷、崔怡寧、鍾雅雯、李百萍、郭彥麟(2022).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與最新進展.臺灣醫界,65(6),24-34。 Lin, H. C, & Yeh, C. (2019). Colonoscopic perforations: A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with 10 year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Taiwan), 30(1), 28-35. https://doi.org/10.6312/scrstw.201903_30(1).10725 Tontini, G. E., Prada, A., Sferrazza, S., Ciprandi, G., & Vecchi, M. (2021). The unmet needs for identifying the ideal bowel preparation. JGH Open, 5(10), 1135-1141. https://doi.org/10.1002/jgh3.12653
測量血壓與脈搏
【本篇學習重點】 血壓超過 130/80毫米汞柱可能是高血壓,要去控制它。 脈搏每分鐘低於60次或高於100次,需檢查或治療。 高血壓病人最好能依照「722」守則測量血壓。 一、為什麼需要測量血壓與脈搏? 血壓是指當心臟收縮和放鬆,輸出血液時對血管所產生的壓力,高的血壓數值是收縮壓,正常的收縮壓要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低的血壓數值是舒張壓,正常的舒張壓要在80毫米汞柱以下,當收縮壓超過130毫米汞柱,舒張壓超過80毫米汞柱,代表可能有高血壓,當收縮壓小於90毫米汞柱時,表示有低血壓的情形,可至心臟科門診檢查。 當心臟收縮將血液打到動脈血管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波動稱為脈搏。一般的脈搏次數是每分鐘60~100次,若小於60次稱為心跳過慢,若高於100次稱為心跳過快,需進一步檢查或治療。二、哪些人需要測量血壓與脈搏? 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平時有服用心血管藥物治療的病人,如:服用降血壓、毛地黃類等藥物。 當身體有不舒服的情形如:頭暈、暈眩、胸悶等情形發生時,最好能測量血壓與脈搏。 三、 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首先穿著寬鬆的衣服,露出上臂,衣袖不宜過緊,上臂應與心臟位置同高(肘部與前臂放於與心臟位置平行同高)。 採取舒適坐姿或臥姿。 排空壓脈帶空氣,將壓脈帶平整置於手肘上方處約2~3公分,壓脈帶的鬆緊度以可塞入1~2指為原則,將壓脈帶之充氣管置於上臂動脈上方(圖一)。 圖一 測量血壓姿勢 電子血壓計按下測量鍵,螢幕上顯示收縮壓、舒張壓及脈搏之數字,即為血壓及心跳數值(圖二)。 圖二   血壓及心跳數值 當壓脈帶開始加壓時,請不要說話,不要移動手臂,採自然、輕鬆的坐姿或臥姿測量血壓即可。 測量脈搏: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之指端輕按在動脈上,即腕關節與大拇指同側處測量一分鐘,不可用力加壓(圖三)。 圖三 測量脈搏 四、 我該怎麼進行? 測血壓前應安靜休息至少 15 分鐘,避免運動、洗澡、情緒激動。 測量前 30 分鐘避免抽菸或喝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酒)。穿著寬鬆衣服、測量的手臂衣袖不宜太厚(厚衣服應脫除),選擇合適的壓脈帶,確認壓脈帶長度與寬度適當(壓脈帶理想長度是上臂圍的1.2 倍,寬度是上臂長度的2/3),使用太寬長的帶子易量出偏低的血壓。有服用降血壓或心律不整藥物的病人宜在服藥前測量血壓與脈搏。30 分鐘避免抽菸或喝刺激性飲料(如濃茶、咖啡、酒)。 五、我該注意什麼? 成人每年至少要量一次血壓,可以清楚血壓變化及自我保健,有高血壓家族史的病人可以用「722」守則,定期量測血壓變化狀況,是做好血壓管理的重要關鍵。 「7」:連續七天量測。 「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 「2」:每次量兩遍,每次間隔至少一分鐘,取平均數值。 第一次測量最好能左、右手都測量,以最高的數值當作參考。 當病人有做過乳房切除、或是手臂有洗腎的瘻管、手臂有上石膏或繃帶應避免測量血壓。 電子血壓計維護應定期保養,避免撞擊或摔落地面,壓脈帶的充氣管避免彎曲以防斷裂,使用後建議以中性清潔劑擦拭,若長期不使用可將電池取出。   參考資料 社團法人台灣高血壓學會 (2022,7 月 21 日).新版 722 原則在家量血壓。https://www.ths.org.tw/%E6%B0%91%E7%9C%BE%E8%A1%9B%E6%95%99/%E6%AD%A3%E7%A2%BA%E6%B8%AC%E9%87%8F%E8%A1%80%E5%A3%93-722%E5%8E%9F%E5%89%87Cepeda, M., Pham, P., & Shimbo, D. (2023). Status of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US: An up-to-date review. Hypertension Research, 46, 620-629. https://doi.org/10.1038/s41440-022-01137-2 Wang, T. D., Chiang, C. E., Chao, T. H., Cheng, H. M., Wu, Y. W., Wu, Y. J., Lin, Y. H., Chen, M. Y., Ueng, K. C., Chang, W. T.,  Lee, Y. H., Wang, Y. C., Chu, P. H., Chao, T. F.,  Kao, H. L., Hou, C. J., & Lin, T. H. (2022).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38(3), 225–325. https://doi.org/10.6515/ACS.202205_38(3).20220321A
加護中心生理監視器之介紹
【本篇學習重點】 生理監視器是用來監測生命徵象的儀器。 生理監視器上的所有顯示數值會因為病人的病況而有變化。 生理監視器若發生警告聲,醫療人員會盡速進行適當的處置。   一、什麼是生理監視器? 生理監視器是用來監測病人的心跳、呼吸、血壓及血氧飽和濃度等生命徵象的儀器(圖一)。 圖一 生理監視器   二、為什麼要使用生理監視器? 加護中心病況危急的病人使用生理監視器,能即時顯示病人的生命徵象數值,依照數值的變化作為評估病情的參考,並適當的進行醫療處置。   三、使用生理監視器前要準備什麼? 護理師會在病人身上貼上生理監視器的導線,並且設定適當的安全警訊上下限數值。   四、生理監視器是如何使用的? 生理監視器上會顯示的數值一般常見有以下幾項: 心跳:利用病人胸前心電圖貼片監測心跳次數,正常心跳次數約每分鐘60~100次。 呼吸:利用病人胸前心電圖貼片監測呼吸次數,若病人有使用呼吸器,則以觀看呼吸器螢幕上顯示的呼吸次數為主,正常呼吸次數約每分鐘12~20次。 血壓: 加護中心監測血壓方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病人手臂的壓脈帶設定固定時間來測量(血壓),另一種是在手腕或足背置放動脈導管,連續24小時監測動脈血壓的變化(動脈血壓)。(延伸閱讀:動脈導管) 動脈導管放是放在手腕外側或是腳背,血壓數值容易受姿勢影響,因此會與手臂壓脈帶測量的血壓有些許差異。 根據2022年台灣高血壓指引,建議控制血壓在130/80mmHg以內,但加護中心病人因病情或是使用藥物的影響,容易造成血壓數值變化大,醫護人員會依病情變化做適當的處置。(延伸閱讀:高血壓之照護) 血氧飽和濃度:在病人手指或腳趾夾上血氧飽和濃度監測儀,連接導線在監視器上觀察血氧濃度,正常值為95~100%。   五、使用生理監視器後該注意什麼? 當病人生命徵象的數值超過設定警告值上下限時,生理監視器會發出警告聲,若發生警告聲響,醫療人員會盡速進行適當的處置。   參考資料 Aldhoayan, M. D., & Aljubran, Y. (2023). Prediction of ICU Patients' Deterior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Cureus, 15(5), e38659. https://doi.org/10.7759/cureus.38659 Nedel, W. L., Vasconcellos, A. T., Gunsch, K. A., & Rigotti Soares, P. H. (2022).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oscillometric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naesthesiology intensive therapy, 54(5), 425–431. https://doi.org/10.5114/ait.2022.123120. Saugel, B., Kouz, K., Meidert, A. S., Schulte-Uentrop, L., & Romagnoli, S. (2020). How to measure blood pressure using an arterial catheter: a systematic 5-step approach. Critical Care, 24,172. https://doi.org/10.1186/s13054-020-02859-w. Wick, K. D., Matthay, M. A., & Ware, L. B. (2022). Pulse oximetry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10(11), 1086–1098. https://doi.org/10.1016/S2213-2600(22)00058-3. Wang, T-D., Chiang, C-E., Chao, T-H., Cheng, H-M., Wu, Y-W., Wu, Y-J., Lin, Y-H., Chen, M. Y-C., Ueng, K-C., Chang, W-T., Lee, Y-H., Wang, Y-C., Chu, P-H., Chao, T-F., Kao, H-L., Hou, C. J-Y., & Lin, T-H. (2022). 2022 Guidelines of the Taiw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the Taiwan Hypertension Society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38(3), 225-325. http://doi.org/10.6515/ACS.202205_38(3).20220321A
破傷風疫苗
【本篇學習重點】 破傷風疫苗是不活化的疫苗,每次肌肉或皮下注射0.5毫升。 五年內沒打過疫苗,傷口有破傷風感染疑慮,建議施打一劑。 疫苗注射後,注射部位輕壓不要揉。 如果出現全身性紅疹、呼吸喘請盡速就醫。   一、什麼是破傷風? 破傷風是指破傷風桿菌(Clostridium tetani)經由土壤、塵土或動物、人類糞便污染的傷口感染導致,主要影響運動神經元,造成眼睛痛、頸部疼痛、牙關緊閉、肌肉僵硬和身體痙攣,引起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失常、呼吸衰竭,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很容易死亡。   二、什麼是破傷風疫苗? 破傷風疫苗(Tetanus Toxoid)是一種由破傷風類毒素所製成的不活化疫苗,用來預防破傷風感染(延伸閱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破傷風),接種方法是肌肉或皮下注射,每次只需要接種0.5毫升。   三、什麼時候需要接種? 國內兒童完成完整的常規預防接種(圖一)後,能產生基礎免疫(接種三次以上),對破傷風的免疫力可維持約5~10年,如果有規則接種預防注射的兒童(延伸閱讀:五合一疫苗、四合一疫苗),並不需要再重複注射,成人或是沒有規則接種疫苗的兒童,如果有下列情況會建議施打:  傷口有被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汙染。 被生鏽器具、不乾淨的器械、器具等物品割到或刺到形成傷口,例如:鐵釘、鐵鋸、剪刀等。 在工作上會接觸到土壤、汙染物、動物,或是軍人、警察等容易有外傷意外的高危險群,建議每10年定期追加施打破傷風類毒素以預防感染破傷風。 圖一 常規預防接種時程(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破傷風重要教材及指引)     四、什麼情況不適合接種? 曾經對破傷風疫苗過敏者。 兩週內曾經注射過新冠疫苗。 比較小而且乾淨的傷口一般不需要注射破傷風疫苗,除非最後一劑接種已超過10年,否則不需要重複施打。 如果對於注射破傷風疫苗有疑問時,請與醫師討論,並依照醫師指示決定是否接種破傷風疫苗。   五、照護原則: 注射後,注射部位輕壓即可,不需搓揉;如果有使用抗凝血劑或凝血功能較差者,請輕壓2分鐘。 注射後2天內,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紅腫疼痛、發燒、疲倦、全身痠痛、噁心等症狀,這些症狀通常都是短暫的,可多喝水,多休息,請不要揉、抓注射部位。 如果接種部位紅腫十分厲害,或是好幾天紅腫都沒退、出現化膿或持續發燒,請盡速返診就醫。(預約掛號:急診外傷門診) 注射後如果有全身性紅疹(全身發癢、發紅、紅疹斑塊)、呼吸困難請盡速至急診就醫。   參考資料 陳進明(2019).破傷風類毒素緊急追加劑.62(10),18-20。 Hibberd, P. L. (2022). Tetanus-diphtheria toxoid vaccination in adults. UpToDate. Retrieved April 09,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etanus-diphtheria-toxoid-vaccination-in-adults Sexton, D. J., & Thwaites, L., (2022). Tetanus. UpToDate. Retrieved June 10,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etanus
熱門動畫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手術前後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後,需維持髖關節正確姿勢,避免翹二郎腿、彎身穿襪子、深蹲姿勢、撿物或坐太低椅子。手術返回病房後,若無噁心嘔吐情形可喝水,喝水無不適可進食。手術隔天須由護理人員協助並指導後下床活動。 如手術部位紅腫、滲液、發燒、人工關節異常聲響,或手術肢體疼痛無法活動時,請回診檢查。   一、什麼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退化性關節炎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是病人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兩大常見原因,是經由手術將病變的髖關節部份或全部切除,以人工關節取代原有髖關節。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減輕疼痛,恢復或改善關節活動功能。 改善生活品質。 三、手術前要準備什麼? 手術前完成各項檢查:如胸部X光、心電圖及抽血檢查等。 經醫師解釋手術目的、過程、風險後需填寫手術、麻醉及輸血同意書。  手術前一晚依醫師指示告知您禁食時間,禁食期間不可以吃任何食物、不可喝開水及飲料。 手術前需去除指甲油且勿化妝,以利手術中觀察血液循環。 手術當天會更換手術衣褲,入手術室前請將活動假牙及身上飾物取下,包括項鍊、手鐲、戒指、髮夾、手錶、眼鏡、隱形眼鏡及假牙…等。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術後無噁心嘔吐情形可喝水,喝水無不適後可進食,飲食上無特殊禁忌,保持均衡即可,避免抽菸、酗酒。 術後可能會有點滴、尿管、傷口引流管,翻身移位時注意避免牽扯傷口引流管。 手術後如有疼痛,請告知護理師處理(延伸閱讀:手術傷口疼痛之照護)。 手術後三個月內髖關節須維持正確姿勢,注意事項如下:髖關節應保持外展:平躺及翻身時兩腿間放置枕頭(圖一、圖二),避免兩腳交叉(圖三)或翹二郎腿。 髖關節彎曲避免超過90度:髖關節彎曲避免超過90度之目的是使身體與患肢間的角度勿小於90度,以預防人工髖關節滑脫(圖四),故日常活動中應避免身體往前傾、彎身穿襪子、撿物、深蹲或坐太低椅子等。 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執行足踝、股四頭肌收縮及直抬腿運動(圖五)。 術後隔天須由護理人員協助及指導您下床活動,並教導使用柺杖或助行器下床行走(延伸閱讀:枴杖與助行器使用法),行走時需依照醫師指示手術的肢體可否負重(若可以完全負重即表示行走時,開刀的腳可以承受身體重量,可正常踩地)。圖一 髖關節保持外展:平躺時雙腳中間夾枕頭圖二 髖關節保持外展:側躺時雙腳中間夾枕頭圖三 髖關節保持外展:避免兩腳交叉圖四 身體與患肢間的角度勿小於90度,身體避免往前傾圖五 復健運動 五、返家後照顧注意事項: 傷口應保持清潔乾燥並不可碰水以預防感染,術後10天至兩週返診追蹤,經醫師評估予傷口拆線後才可沐浴,以淋浴為宜。 請繼續執行住院期間所教導的復健運動。 使用助行器或柺杖走路,應注意安全預防跌倒 。 三個月內髖關節均須保持外展及避免彎曲超過90度,注意日常禁忌姿勢以防人工髖關節脫位。 如手術部位有紅腫、滲液、發燒、人工關節異常聲響,或跌倒使髖部疼痛無法活動時,應至骨科門診就診。   參考資料 袁素娟(2020).肌肉骨骼系統疾病之護理.於劉雪娥總校閱,成人內外科護理下冊(八版,507-658頁).華杏。張毓翰(2020).抗退化性髖/膝關節炎~ 現代人不可不知的健康議題.中華民國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會刊, 27(1&2),17-18。https://doi.org/10.6498/EA.202002_27(01_02).11 Wainwright, T. W., Gill, M., McDonald, D. A., Middleton, R. G., Reed, M., Sahota, O., & Ljungqvist, O. (2020).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perioperative care in total hip replacement and total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 Society recommendations. Acta Orthopaedica, 91(1), 3-19. https://doi.org/10.1080/17453674.2019.1683790
脊椎壓迫性骨折病人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好發於老年人及停經後婦女。 術後依醫師指示,下床活動時須穿著背架3至6個月。 行走活動時應注意安全,預防跌倒。 一、什麼是脊椎壓迫性骨折? 脊椎壓迫性骨折是指脊椎骨的椎體無法承受垂直方向的受力而塌陷(圖一),大多由於骨質疏鬆症造成,隨著年齡增長及女性停經後,骨質會慢慢地流失,使脊椎骨變得脆弱,此時若彎腰搬重物、發生跌倒意外,可能就會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藉由X光、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攝影診斷。圖一 脊椎壓迫性骨折   二、脊椎壓迫性骨折有那些症狀? 疼痛:以下背痛最為常見,翻身活動時會有突發性的疼痛,因此在急性期時患者多半是躺在床上無法活動。 腳麻無力:當骨折部位壓迫到神經,可能會有腳麻、腳無力情況。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脊椎壓迫性骨折,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脊椎外科門診就醫。   三、脊椎壓迫性骨折要怎麼治療? 保守治療:如穿背架、服用止痛藥及復健等,大約二至三個月骨折會自然癒合,疼痛就會獲得緩解。 手術治療:若骨折無法自然癒合且持續或劇烈疼痛,醫師評估後建議手術,目的為減輕背部疼痛及恢復行動功能。目前常見的手術方式有下列三種(圖二): 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採局部麻醉,經由X光影像下,用注射器注入骨水泥到受壓迫的椎體,撐開椎體高度以減緩疼痛。 經皮球囊椎體成形術:採局部麻醉,經由X光影像下以氣球撐開一個空間後再注入骨水泥。 椎體矯正支撐術:經皮在X光機導引下,置入鈦金屬製撐開物,撐開已塌陷椎體骨板撐高後並注入骨水泥。           圖二 脊椎壓迫性骨折常見手術方式   四、得到脊椎壓迫性骨折了,要怎麼照顧自己?或我該怎麼照顧脊椎壓迫性骨折病人(二要三不): 要穿背架: 術後即可穿著背架下床活動,依醫師指示穿著背架3至6個月。 要補營養: 骨質疏鬆症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很容易輕忽,可藉由營養補充及生活習慣的調整來強化骨骼,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例如攝取小魚乾、牛奶、鮭魚等,每日曬太陽10-15分鐘活化維生素D幫助鈣質吸收。(延伸閱讀:骨質疏鬆症之照護)。 不要跌倒: 漸進式增加活動量,下床活動及行走時應注意安全,預防再次跌倒(延伸閱讀:預防跌倒)。 不要提重物: 搬重物容易讓脆弱的骨骼受到進一步傷害,半年內應避免提舉超過5公斤以上的物體(舉例:一個黃肉小玉西瓜大概2.5-4公斤),避免再次骨折。 不要彎腰: 日常生活保持腰背平直,術後半年內避免彎腰。   參考資料 Alsoof, D., Anderson, G., McDonald, C. L., Basques, B., Kuris, E., & Daniels, A. H. (2022).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https://doi.org/10.1016/j.amjmed.2022.02.035 Hoyt, D., Urits, I., Orhurhu, V., Orhurhu, M. S., Callan, J., Powell, J., Manchikanti, L., Kaye, A. D., Kaye, R. J., & Viswanath, O. (2020). Current concepts in the management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4(5), 1-10. https://doi.org/10.1007/s11916-020-00849-9Prost, S., Pesenti, S., Fuentes, S., Tropiano, P., & Blondel, B. (2021). Treatment of osteoporotic vertebral fractures. Orthopaedics & Traumatology: Surgery & Research, 107(1), 102779.https://doi.org/10.1016/j.otsr.2020.102779 
溫水坐浴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準備溫水時,應先放冷水再加入熱水,以防燙傷。 坐浴時間約10~15分鐘,每日執行4次以上。 坐浴時若有感覺頭暈、噁心等不適時,請停止坐浴。   一、溫水坐浴的目的: 增加血流,促進會陰部傷口癒合。 增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會陰部的充血、腫脹及疼痛。 使肛門內括約肌鬆弛,緩解肛門不適,減輕疼痛。   二、適用狀況: 自然產24小時後(不須等到惡露完全排乾淨之後再開始)。 婦女陰道分泌物增加。 術後會陰部傷口或肛門括約肌撕裂。 內部或外部痔瘡的刺激或搔癢。   三、溫水坐浴的步驟: 準備清潔、舒適且大小合宜的坐浴盆及架子(或以四角穩固的椅凳代替)。 準備溫水,約為浴盆之八分滿,溫度約攝氏41-43度。 將外陰部清洗乾淨,將陰道和直腸區域(依醫囑)完全坐入盆內。 坐浴時間約10~15分鐘,每日執行4次以上,或排便後執行。   四、溫水坐浴的注意事項: 調水溫時應先放冷水再加入熱水,水溫不可太高以防燙傷,可以手腕內側感覺水溫是否適合。 除非醫師指示,水裡不必加任何藥劑如沙威隆、優碘等。 坐浴時注意有無不適反應,如感覺頭暈、噁心等不適時,請停止坐浴。   參考資料  Luo, Y., Wang, Y., Yang, M., Luo, T., Chen, F., Leng, Y., Zhou, L., Fang, J., Li, Y., & Chen, C. (2022).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 povidone iodine-diluted sitz bath in the prevention of perian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for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rials, 23(1), 1–10. https://doi.org/10.1186/s13063-022-06721-y Rosbough, J. (2022).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female patients undergoing vulvar cancaer radiation. Oncology Nursing Forum, 49(2), E44. https://doi.org/10.1188/22.ONF.E2 Zeng, A., Gu, G., & Deng, L. (2021). Effect of Kangfuxin Solution Fumigation Bath o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Hemorrhoid PPH and Influence on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 Alternative Medicine, 2021, 1–8. https://doi.org/10.1155/2021/6473754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手術前禁食期間不可吃任何食物、不可喝水或飲料。 術後傷口應保持清潔乾燥。 術後持續執行各項復健運動。 下床行走時,注意安全預防跌倒。 一、什麼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將有病變的股骨和脛骨關節面做部份切除,置換為合金的人工膝關節面。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恢復原有平滑及正常角度之膝關節,減輕關節疼痛。 改善生活品質。 三、手術前準備: 手術前常見的檢查包含心電圖、胸部X光、及抽血檢驗。 手術前醫師會向病人及家屬解說手術目的及過程,並填寫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輸血同意書,及自費同意書。 請去除指甲油和口紅:為了在麻醉中能正確地觀察病人的膚色。 午夜後禁食:為避免麻醉後發生嘔吐產生危險,自手術前8小時請不要吃東西、不要喝水,一直到手術後回病房,再依醫護人員指示進食。 手術當天早晨請更換手術衣,並取下活動假牙、手錶、飾物等物品。 四、手術後照原則: 平躺請保持膝關節平直,若下肢腫脹厲害時,可在小腿處墊枕頭抬高下肢,枕頭請勿墊於膝窩正下方,避免彎曲過久致膝關節不易伸直。 手術後臥床期間,請至少每二小時翻身一次,避免皮膚長期受壓損傷的發生。 手術後隔天可開始下床活動,第一次下床護理師會從旁協助,教導正確使用拐杖或助行器行走。(延伸閱讀:拐杖與助行器使用法) 復健運動: 足踝運動:踝關節上下、左右旋轉,手術後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形下即可開始執行,清醒時每小時做10次(圖一)。   圖一    足踝運動 大腿肌肉收縮運動:平躺床上,腿部伸直,膝部下壓抵住床舖,使大腿肌肉繃緊維持5秒,放鬆5秒,清醒時每小時做10次,手術後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形下即可開始執行(圖二)。              圖二    大腿肌肉收縮運動 直抬腿運動: 平躺床上,大腿肌肉收縮將手術腳抬離床面維持5秒,手術後在疼痛可忍受的情形下即可開始執行,一天至少四次,每次 10-15 分鐘(圖三)。圖三    直抬腿運動 膝部屈曲、伸直運動:平躺仰臥,儘可能將手術腿屈曲,趨向臀部,再慢慢伸直(圖四)。  圖四    臥姿執行膝部屈曲、伸直運動 膝關節持續性被動運動器(圖五):手術隔天依照醫師指示,開始使用膝關節持續性被動運動器,幫助彎曲和伸展膝關節,一天做1-2次,每次15分鐘,運動後配合冰敷加壓可止痛消腫。 圖五   膝關節持續性被動運動器 坐於床緣或椅子,健側肢體放於手術腿足踝前方,向下施壓維持5秒,然後將手術腿抬起伸直,維持5秒,再緩緩放下,重複做10次,每次3-5回,幫助膝關節屈曲、伸直運動(圖六)。 圖六    坐姿執行膝部屈曲、伸直運動   五、居家自我照顧: 請保持傷口清潔、乾燥預防感染,出院後10-14天返診需經醫師檢視傷口或拆線後才可沖水沐浴。 返家後請繼續執行各項復健運動,尤其是膝關節屈曲伸直運動,下床活動應注意安全避免跌倒。 疼痛情形會日漸減輕,必要時服用醫師開立之止痛藥或冰敷。 請控制體重,並採取均衡飲食,手術後3個月內請避免跪姿、跑步、跳躍、爬山或提重物。 若有拔牙或施行其他手術時,須先告知醫師有裝置人工膝關節,服用預防性抗生素,請保持下肢皮膚完整,若有破皮或如香港腳等皮膚病需及時治療。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後大腿及小腿出現瘀青及關節會微腫約三個月左右,溫熱感約六個月左右,請不必過度擔心。若有異常徵象如:發燒、傷口有分泌物、疼痛加劇等情形,請立即回「骨科門診」就診。   參考資料 李婷霓、莊昭華(2022).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與居家照護.彰化護理,29(1),12-18。http://dx.doi.org/10.6647%2fCN.202203_29(1).0003徐永根、王素雲(2023).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常見 Q&A.彰基院訊,40(5),8-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40814001-N202305200004-00003 Arshi, A., Hughes, A. J., Robin, J. X., Parvizi, J., & Fillingham, Y. A. (2023). Return to sport after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Counseling the patient on resuming an active lifestyle. Current Reviews in Musculoskeletal Medicine, 16(8), 329-337. https://doi.org/10.1007/s12178-023-09839-x Gao, J., Xing, D., Dong, S., & Lin, J. (2020). The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global 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and Research, 15, 1-12. https://doi.org/10.1186/s13018-020-01707-5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