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子宮內避孕器
【本篇學習重點】 子宮內避孕器是一種避孕措施,須由醫師協助置入子宮內。 裝置一週內可能有少量陰道出血及輕微腹痛之情形。 裝置後仍有懷孕或子宮外孕的可能,需至醫療院所檢查。 一、什麼是子宮內避孕器? 子宮內避孕器是一種避孕措施,由較軟的塑膠材質製成。 常見子宮內避孕器分為兩種,一種為含銅子宮內避孕器,銅離子可以減弱精子的活動力,干擾受精卵的著床,常見如銅T、母體樂等;一種為含有黃體素之避孕器,可抑制子宮內膜生長,除有避孕功能外,亦可以改善經血過多、預防痛經及縮小子宮肌瘤等功能,常見如蜜蕊娜。 裝置步驟:由醫師將子宮內避孕器,經由陰道放入子宮內,並藉由超音波確認放置正確。 裝置時間:一般於月經結束後一週內;產婦於產後滿四個星期,惡露已經乾淨,且尚未開始性生活前裝置。 二、我該注意什麼? 裝置後一週內會出現少量陰道出血、子宮痙攣或疼痛,此為正常現象。 裝置後觀察陰道分泌物,若有水狀透明分泌物是正常的現象。 一般子宮內避孕器裝置後月經持續時間會比未裝置前多二至三天、月經血量增多,且經期較不規則情形;黃體素類型子宮內避孕器則會使月經血量減少。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至少要等二天沒有出血時才可以有性生活,若有出血則應避免性生活。 不同種類的子宮內避孕器有不同的放置期限,請與醫師詳細討論。 三、什麼情況下須至婦產科門診就醫? 服用止痛藥後仍無法緩解疼痛時。 如果陰道分泌物為膿狀且有惡臭味、劇烈疼痛或陰道搔癢時。 應瞭解自己所裝置的子宮內避孕器的類型,裝置後有不舒服或懷疑脫落時。 裝置後在子宮頸口外,應可觸摸到子宮內避孕器的線頭1-2吋,因此在每次月經後應自行檢查線頭是否存在,尤其在裝置後三至四個月,若您發現線頭有變長、變短或不見時。 定期返院檢查: 裝置後第一次月經結束時。 裝置半年後。 裝置一年後。 往後每年檢查一次。 裝置子宮內避孕器後,仍有懷孕或是子宮外孕的可能,所以若有腹痛或是月經過期仍須至婦產科門診檢查。   四、哪些人不適合使用? 疑似有懷孕者。 懷疑子宮腫瘤或罹患癌症者。 原因不明之陰道或子宮出血。 醫師診斷月經量過多或經痛厲害之婦女。 分娩或流產時曾引發敗血症者。 生產後48小時至4週者(因有子宮穿孔的風險)。 正處於骨盆腔感染或發炎狀態之婦女。 參考資料 葉月珍(2019).婦女健康議題.於馮容莊、葉月珍、呂美芬、湯玉英、祈安美、林麗珠、李惠玲、潘婉琳、陳淑貞、田聖芳、張芳維、趙興隆、任士熙、張碧芬編著.實用婦科護理(六版,70- 96頁).華杏。 Hirth, J. M., Dinehart, E. E., Lin, Y. L., Kuo, Y. F., & Patel, P. R. (2021). Reasons why young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choose their contraceptive method.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30(1), 64-72. https://doi.org/10.1089/jwh.2019.8182 Ti, A. J., Roe, A. H., Whitehouse, K. C., Smith, R. A., Gaffield, M. E., & Curtis, K. M. (2020).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xtending intrauterine device du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23(1), 24-35. https://doi.org/10.1016/j.ajog.2020.01.014    
全身骨頭掃描
【本篇學習重點】 全身骨骼掃描可以用來偵測有沒有骨骼的病理性變化。 檢查前,鼓勵多喝水,並移除可能影響檢查的金屬物質,例如:手錶、項鍊。 檢查當天,請不要和孕婦或嬰幼兒近距離接觸。 檢查後,請多喝水、多排尿,可以加速輻射劑量排出。   一、什麼是全身骨骼掃描? 鎝-99m MDP(Tc-99m methylene diphosphonate, Tc-99m MDP)是一種有輻射線的磷酸鹽,它會被骨骼組織吸收並與其中的鈣質結合,在骨骼發生破壞或骨骼修補的地方,會有比較多的放射性物質累積,屬於一種親骨性的同位素製劑。全身骨骼掃描檢查就是利用這種同位素製劑在人體分布的特性,再用偵測放射線的照相機(加瑪攝影機)進行攝影,找出骨骼病變的地方。   二、為什麼要做此檢查? 全身骨骼掃描可以用來偵測有沒有腫瘤併發骨骼轉移或腫瘤的復發,能夠幫助腫瘤正確的分期及追蹤腫瘤治療效果,進而幫助決定最適合的治療方針。   除了全身骨骼掃描外也可以進行局部區域掃描來偵測有沒有壓力性骨折、骨質疏鬆、骨髓炎或人工關節植入物感染等原因引起的骨骼病變。   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 如果有懷孕、計畫懷孕或正在哺乳,可能不適合接受本檢查,請先告知核醫部檢查櫃台人員,或與您的醫師討論檢查的必要性,是否改採其他可能替代方案,例如:X光攝影、電腦斷層檢查、正子斷層掃描或磁振造影檢查等。 本檢查沒有特殊準備事項,檢查前可以照常用餐,不需要禁食。 檢查造影前,請先將膀胱內尿液排乾淨,如果有尿液汙染衣物,請務必進行更換。 請移除身上所有外來物品,因為可能會影響影像檢查,例如:零錢、項鍊與皮帶等金屬物品。 如果醫師為您申請的是骨髓炎檢查,將會在靜脈注射鎝-99m MDP後的三個時段進行骨骼掃描檢查,分別是一分鐘內、五分鐘及三小時(又稱:局部三相式骨骼掃描)。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工作人員會先帶您到核醫部檢查室,進行靜脈注射鎝-99m MDP的同位素製劑。 鎝-99m MDP不是顯影劑,沒有顯影劑過敏的問題,但如果過程中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請隨時告知醫護人員。 靜脈注射鎝-99m MDP後,需經過3到5小時以上吸收分布,才可以掃描影像,請耐心等候。 等候期間請先返回病室休息,再依照指示時間由專人引導前往造影室進行掃描。 檢查約需30分鐘,請依檢查人員指示平躺在檢查台上,過程中不要移動身體,靜靜等候儀器自動在您身體上方由頭到腳移動,過程中請勿害怕,並耐心配合完成檢查。   五、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鎝-99m MDP進入全身循環後,大約有50%會沉積於骨骼內,其餘50%會在24小時內隨著尿液排出,請多喝水、多排尿,可加速輻射劑量排出。 檢查當天不要和孕婦、嬰幼兒長時間近距離接觸,請至少距離1公尺以上。 排泄物也會具輻射性,所以請在排泄物解入馬桶後馬上沖水,如果是穿紙尿褲,請依照指示放入指定塑膠袋內,不要自行丟棄,工作人員會統一收集棄置處理。 檢查後,體內會帶有微量輻射劑量,但含量極低,半衰期約六小時,一般不用特別防護。 根據國內外文獻報告及經驗,本檢查的輻射劑量,幾乎不會增加致癌機率,也不會增加不孕或後代異常的風險。     若您有其他問題,可與核醫部檢查櫃台連絡,電話: (02) 28757301 分機 501。 參考資料 林昰璁、王昱豐、潘榕光(2021).個人劑量計對於核醫骨骼掃描的體內吸收劑量評估及應用.核子醫學暨分子影像雜誌,34(4),173-182。https://doi.org/10.6332/ANMMI.202112_34(4).0002 Cheon, M., Kang, H. J., Do, K. H., Yang, H. S., Han, E. J., & Yoo, J. (2021).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Three-Phase Bone Scintigraphy and Digital Infrared Thermography Imaging for Chronic Post-Traumatic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Diagnostics (Basel, Switzerland), 11(8), 1459. https://doi.org/10.3390/diagnostics11081459 Zhan, Y., Zhang, G., Li, M., & Zhou, X. (2021). Whole-Body MRI vs. PET/CT for the Detection of Bone Metastases in Patients With Prostate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oncology, 11, 691.https://doi.org/10.3389/fonc.2021.633833
高血鉀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血清鉀離子濃度超過4.7mmol/L即可診斷為高血鉀。 高血鉀常見症狀有全身無力、臉、舌、手腳發麻,嚴重可能會有心律不整、心跳停止的危險。 高血鉀應避免或減少攝取含鉀高的食物,例如:胡蘿蔔、芹菜、茼蒿、香蕉、空心菜、菠菜等食物。   一、什麼是高血鉀? 血清鉀離子濃度正常值是3.4-4.7mmol/L,當超過4.7mmol/L就可以診斷為高血鉀。   二、「高血鉀」有哪些症狀? 神經肌肉方面:可能會全身無力、臉、舌、手腳發麻。 慢性腎衰竭或透析(俗稱洗腎)的人,身體會無法排出過多的鉀,造成體內酸中毒。(延伸閱讀:慢性腎臟病之照護) 嚴重可能會有心律不整(延伸閱讀:心律不整之照護)、心跳停止的危險。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高血鉀,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醫院腎臟科或家醫科門診就醫。   三、「高血鉀」要怎麼治療? 請至醫院求診以找出造成高血鉀的原因,並針對造成的原因,適當的使用藥物治療,若高血鉀的嚴重程度危及到生命危險,可能會需要利用透析方式做緊急處理。 四、有「高血鉀」時,該要怎麼照顧自己? 少吃含鉀高的食物,例如: 高湯類食物:菜湯、肉湯、魚湯等。 蔬果類:芹菜、茼蒿、空心菜、菠菜、莧菜、胡蘿蔔、香菇、馬鈴薯、蕃石榴、硬柿、葡萄、香瓜、香蕉、柑橘、柳橙、葡萄柚等。 高纖維五穀類:胚芽米、糙米、麥片、玉米等。 奶製品:如鮮奶、奶粉、乳酪等。 堅果類:如葡萄乾、花生、花生醬、腰果、杏仁果等。 茶飲類:濃茶、咖啡、麥茶、運動飲料等。 維持排便通暢,以利鉀的排出。 鉀易溶於水,蔬菜類先用大量清水煮3-5分鐘撈起後再烹煮。 熬太久的肉湯、煎熬中藥、罐頭內的湯汁鉀含量較高,盡量少食用。   參考資料 郭淑冠、賴俊仁、俞靜儀、李仁鳳、蔡佳容、郭韋宏、郭麗雀、李建德(2020).改善血液透析病人高血鉀危急值之通報流程及臨床處置.醫療品質,9(1),40-52。 Clegg ,D. J., Headley, S. A., & Germain,M. J. (2020). Impact of dietary potassium restrictions in CKD on clinical outcomes: benefits of a plant-based diet. Kidney Medicine. 2(4):476-487. https://doi.org/10.1016/j.xkme.2020.04.007 Wu, Y., Fu, Y. Y., Zhu, H. D., Xu, J., & Walline, J. H. (2022). Treatment of hyperkalemic emergencies. World J Emerg Med, 13(3), 232-236. https://doi.org/ 10.5847/wjem.j.1920-8642.2022.054
血小板減少之自我照顧
【本篇學習重點】 血小板數量不夠或功能不佳,可能導致出血情形。 若發生出血狀況須立即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血小板減少的病人,飲食應該採溫和、軟質、無刺激性食物。 一、什麼是血小板減少? 正常人血液循環中每立方毫米血液大約含有15萬~40萬個血小板,血小板平均壽命為8~12天,當血小板數目少於每立方毫米10萬個即為血小板減少。血小板具有止血的功能,當血小板數量不夠或功能不佳時,就可能有潛在出血的危險,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二、血小板減少有那些症狀: 自發性顱內出血(如: 嗜睡、意識混亂、躁動等)。(延伸閱讀:自發性顱內出血之照護)。 視網膜出血、流鼻血、咳血、呼吸型態改變。 腸胃道出血(如:吐血、解黑便)、血尿、月經過多。 皮膚出現紅色出血點,輕微碰撞出現紫斑或瘀斑。 關節或內臟血腫。 抽血、拔牙或手術後大量或持續出血。 若出現上述症狀不一定是血小板減少,您可至血液腫瘤科門診由醫師進一步診治。                                                                         三、血小板減少要怎麼治療? 輸血(延伸閱讀:輸血)。 藥物治療:自體免疫引起,可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治療。 脾臟切除手術:減少血小板的破壞。 四、得到血小板減少,我該怎麼照顧自己? 自發性腦出血的預防。 養成每日解便的習慣,避免用力解便。 避免用力咳嗽,改變姿勢應放慢。        2.腸胃道出血的預防                 A.採溫和、軟質、無刺激性食物,不飲用任何含酒精的飲料。                 B.每日飲水2000~3000c.c。                 C.多攝取蔬菜、水果。                 D.觀察每日大便顏色及性質。         3.呼吸道出血的預防:                 A.勿摳鼻孔,避免用力擤鼻。                 B.避免張口呼吸,以免呼吸道過於乾燥而出血。         4.皮膚出血的預防                 A.穿著寬鬆衣物,避免碰撞。                 B.使用電動刮鬍刀,以預防刮傷出血。                 C.骨髓穿刺檢查後在穿刺部位需加壓或平躺1-2小時                     (延伸閱讀:骨髓穿刺檢查)。                 D.抽血或打針後則須加壓5~10分鐘,直到沒有滲血為止。         5.口腔黏膜出血的預防:                A.使用軟毛牙刷或棉花棒刷牙,避免使用牙線。                B.常常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及舒適。口腔黏膜出血的預防:        6.遵循醫師處方用藥,不要自已服用含阿斯匹靈類之退燒藥或感冒藥。        若發生出血狀況須立即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參考資料 Al-Samkari, H., & Soff, G. A. (2021). Clinical challenges and promising therapie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Expert review of hematology, 14(5), 437-448. https://doi.org/10.1080/17474086.2021.1924053 Mones, J. V., & Soff, G. (2019).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treatment and research, 179, 139-150.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20315-3_9 Nietsch, K. S., Roach, T. M., Wilson, Z. D., & Kelly, S. M. (2022). Principles and Considerations in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Prehospital Treatment of Thrombocytopenia. Journal of special operations medicine : a peer reviewed journal for S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22(2), 75-79. https://doi.org/10.55460/333T-XIYF  
熱門動畫
頸圈穿戴注意事項
【本篇學習重點】 戴頸圈是為了保護及維持頸椎正確姿勢以利骨骼癒合。 鎖骨區皮膚可能因頸圈壓迫而破皮,可墊小方巾保護。 頸圈穿戴時間依醫師指示,自頸椎術後至少需戴三個月。   一、為什麼需要穿戴頸圈? 為防止頸椎因為受傷、病理性變化造成頸椎椎體移位,或頸椎復位手術後需保護及維持頸椎正確姿勢以利骨骼癒合。二、 哪些人需要穿戴頸圈? 外傷,如:運動傷害、車禍、跌倒等造成頸椎骨折。 頸椎病變,例如:退行性關節炎,頸椎腫瘤等。 頸椎手術後。 三、 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頸圈 棉質手帕或小方巾。   四、 我該怎麼進行? 穿戴頸圈時,病人頭部及頸部擺正。 先將頸圈前片輕放於下巴與胸口之間,再把鬆緊帶由頸部後面環繞黏貼好,鬆緊度適當。 把後片放置在病人頸部後面中央位置,請注意上下方向不要顛倒。 左手扶住前片,右手把兩邊的環帶黏著於前片的頸圈,維持兩隻手指可伸入的鬆緊度,以能固定且感到舒適為主。 確認下巴要放在前片的中央,不可突出前片邊緣,亦不可縮到頸圈裡面。 若仍有穿戴不舒適狀況,可能是頸圈尺寸不合適,應請醫護人員檢查。   五、 我該注意什麼? 維護頸圈清潔方法:              可以準備棉質手帕或小方巾墊於頸圈及皮膚之間,保護墊片及頸圈邊緣皮膚受壓處,每日更換手帕。 頸圈上的海綿墊片若有髒污汗臭,可拆下用水輕輕搓揉,清洗完全後平放風乾,也可以多買一付替換墊片交替使用,並注意墊片不要黏錯位置。 頸圈的硬殼也可以用肥皂水擦拭風乾,不可使用漂白水或化學藥劑清洗。 頸圈穿戴的時間需依照醫師指示,頸椎手術後至少穿戴三個月。 進食時一律穿戴頸圈,當卸下頸圈時,避免頭頸做大動作之轉動。 睡眠或躺床時,視病情由醫師決定需戴頸圈或僅穿戴前片即可。 活動時應注意維持頸椎一直線,避免頸部的動作太大及收下巴、頭抬高情形。 兩側鎖骨區皮膚很容易被頸圈壓迫而破皮,可以墊小方巾保護並保持清潔乾爽,每天至少要清潔頸部一次並檢查皮膚完整性。 建議於醫師指示可去除頸圈後的兩週再駕駛、跑步等,疲倦及激烈運動時最好戴著頸圈保護。 參考資料 Kolli, S., Medina, R., DeYoung, C., & Lucke‐Wold, B. (2024). Cervical collar use in spinal cord injury management.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Discovery, 4(3), e316. https://doi.org/10.1002/ctd2.316McKeon, J. F., Alvarez, P. M., Castaneda, D. M., Emili, U., Kirven, J., Belmonte, A. D., & Singh, V. (2024). Cervical collar use following cervical spine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Reviews, 12(9), e24. https://doi.org/10.2106/JBJS.RVW.24.00114Russell, L. J., Dodd, T., Kendall, D., Lazenbury, A., Leggett, A., Payton-Haines, S., Jiang, L., Filingeri, D., & Worsley, P. R. (2024). A bio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of cervical collar design and fit: Implications on skin health. Clinical Biomechanics, 112, 106178. https://doi.org/10.1016/j.clinbiomech.2024.106178
骨髓穿刺檢查
【本篇學習重點】骨髓穿刺檢查是為了瞭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及細胞型態,為疾病診斷參考。檢查當天不需要空腹。骨髓穿刺部位需平躺加壓1~2小時直到傷口沒有流血為止。傷口癒合前不要碰水並每日換藥直到傷口癒合。一、什麼是骨髓穿刺檢查?從腸骨(位於腰部下面、腹部兩側的骨骼)或胸骨(少見)等處抽取骨髓液或骨髓組織作切片檢查,以瞭解骨髓的造血功能及細胞型態,進而提供醫師作診斷及治療之參考。   二、為什麼要作骨髓穿刺檢查?當抽取血液檢查發現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有不正常時,懷疑可能是白血病或骨髓病變時,會考慮抽取骨髓檢體做進一步檢查以作為疾病診斷及治療的依據。評估其它惡性腫瘤是否有侵犯骨髓,以決定癌症分期,做為治療的依據。評估原發性血液惡性病對治療的反應。懷疑可能是血液疾病,無法確認原因的肝脾腫大、骨骼疾病或不明熱(經過詳細的臨床評估和常規檢查後,仍無法確定原因的持續發熱狀況)時。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 若有服用抗凝血劑(防止血液在血管內異常凝結,減少血栓形成的藥物)會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血液中血塊形成的藥物,請主動告知醫師,需依醫師指示暫停服用,以減少出血機率。經醫師說明後填寫檢查同意書。檢查當天可以吃任何食物、水,不需要空腹,請穿著寬鬆衣褲。檢查前請先小便。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維持側臥姿勢(蝦米狀)或平躺(較少見),以利檢查(圖一)。注射局部麻醉藥物以減輕檢查過程酸痛的感覺,再以穿刺針插入骨髓腔內,抽出骨髓組織。過程中可能會有局部酸痛的感覺,此時可多深呼吸來放鬆全身肌肉,並緩和緊張情緒,絕對不要扭動身體或伸手碰觸穿刺部位,以免造成傷口污染或穿刺失敗,檢查過程中有任何不舒服,請立即告知在場的醫師或檢查人員。圖一 蝦米狀 五、檢查後該注意什麼?檢查後要平躺加壓穿刺部位約 1~2小時直到傷口沒有流血為止,加壓過程中儘量不要下床。穿刺部位可能隱隱作痛或酸痛,約2~3天可緩解,極少數病人會持續超過一週;若疼痛嚴重至不能忍受,請通知醫護人員。為避免感染,請保持穿刺部位傷口清潔乾燥,傷口癒合前不要碰水。傷口癒合前要每日換藥並觀察傷口,若發現傷口有再度出血、腫起來或有分泌物時,請立刻告知醫護人員。參考資料 Salamanna, F., Contartese, D., Errani, C., Sartori, M., Borsari, V., & Giavaresi, G. (2023). Role of bone marrow adipocytes in bone metastasi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 14, 1207416. https://doi.org/10.3389/fendo.2023.1207416 Rindy, L. J., & Chambers, A. R. (2023). 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 In: StatPearls [Internet]. StatPearls Publishing.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9232/ Tomasian, A., & Jennings, J. W. (2022). 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 Techniques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Skeletal Radiology, 51(1), 81-88. https://doi.org/10.1007/s00256-021-03882-w
乾眼症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乾眼症有淚液缺乏型、蒸發過度型及兩者混合型三種。症狀常有眼睛不適、視力模糊及眼球表面病理性變化。治療有藥物、淚液油脂分析及脈衝光、手術等。應適度節制用眼時間、熱敷及避免乾燥環境。  一、什麼是乾眼症? 乾眼症是指眼淚分泌不足或淚膜不穩定,由許多原因引起。病人有不舒服症狀、視力障礙,也可能造成眼球表面傷害及發炎反應。乾眼症有三種: 淚液缺乏型:淚腺有問題或是免疫系統疾病所造成。 蒸發過度型:瞼板腺(一種在眼瞼周圍的特殊皮脂腺,位於瞼板之中)功能差所造成或脂質層分泌不好。 兩者混合型。   二、乾眼症有哪些症狀? 乾眼症的症狀可能偶而發生,也可能慢性出現,長時間用眼或在溫熱環境下,症狀會更加明顯。正常的淚膜有油脂層、水層及黏蛋白層三部份,任一層成分缺乏就可能造成乾眼的症狀。常見症狀為: 眼睛不適:乾澀、刺痛、異物感、眼睛充血發紅、怕光、癢。 視力模糊:會有程度不等的視力模糊。 眼球表面病理性變化:由於結膜角膜的乾燥與保護性上皮受到破壞,角膜容易發炎與破皮,影響視力。   三、乾眼症要怎麼治療? 藥物治療:依醫師指示使用乾眼症藥物治療,維持眼睛潤滑與保濕,以緩解症狀。 人工淚液:補充淚水及潤滑眼球表面。需要長期每天使用4次以上,角膜破損者,建議使用單劑量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人工淚液凝膠和藥膏:保濕效果比水性人工淚液持久,點藥後會有暫時性視力模糊,可於睡前使用,症狀嚴重病人,醫師可能會提高使用次數,在白天也使用。 依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藥物預防感染,或類固醇眼藥水來改善眼球表面發炎症狀。 免疫抑制劑:對於免疫疾病引起的乾眼症,依醫師指示使用含有免疫抑制劑眼藥水,降低眼睛表面發炎,並改善淚液分泌不足的問題。 自體血清眼藥水:為自費項目,先抽取自己的血液分離出血清,經適當處理後製成眼藥水。 淚液油脂層分析與瞼板腺攝影檢查(LipiView):為自費項目,可協助針對乾眼不適的症狀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乾眼症脈衝光治療:自費無傷口脈衝光雷射,融化阻塞的油脂,封閉眼瞼周圍的微細血管,減低發炎反應,提升瞼板腺分泌脂質的能力。 眼瞼板擠壓:透過擠壓按摩幫助腺體疏通並恢復腺體的功能。 開刀:淚小管阻塞手術、眼瞼縫合手術。   四、得到乾眼症了,要怎麼照顧自己? 飲食: 保持均衡飲食。 多吃含不飽合脂肪酸的食物,如:綠葉蔬菜、深海鮭魚、鯖魚、沙丁魚等魚肉及亞麻仁油,可增加淚膜穩定性並有抗發炎功效。 生活型態、休息與活動: 避免抽菸或二手菸。 使用電腦、手機、電視、看書時,應適度節制用眼時間,並多眨眼以促進淚水分泌及眼睛表面淚水的均勻分布。 避免乾燥環境,要增加濕度,不要讓空調、電風扇、吹風機的風直接吹向眼睛,可配戴擋風眼鏡來減少淚液蒸發。 注意眼瞼及睫毛之清潔,用熱敷可改善瞼板腺功能異常並增加淚液分泌,熱敷溫度建議應控制在40~ 45℃左右,時間至少5分鐘但不超過15分鐘。 參考資料 Gupta, P.K., Toyos, R., Sheppard, J.D., Toyos, M., Mah, F.S., Bird, B., Theriot, P.E., & Higgins, D. (2024). Tolerability of current treatments for dry eye disease: A review of approved and investigational therapies. Clinical Ophthalmology. 18, 2283-2302. https://doi.org/10.2147/OPTH.S465143Lin, C. W., Lin, M. Y., Huang, J. W., Wang, T. J., & Lin, I. C. (2024). Impact of dry eye disease treatment on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Frontiers in Medicine, 11, 1305579. https://doi.org/10.3389/fmed.2024.1305579Mondal, H., Kim, H. J., Mohanto, N., & Jee, J.P. (2023). A review on dry eye disease treatment: Recent progress, diagnostic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Pharmaceutics, 15(3), 990. https://doi.org/10.3390/pharmaceutics15030990
癌症十大警訊
【本篇學習重點】 癌症有一些主要癥兆和症狀,透過早期的出現而提早發現。 留意身體的癥兆 ,癌症會有不同的警訊顯現。當身體出現警訊並持續或加重,務必就醫確認是否為癌症。 癌症篩檢定期做,早期發現及治療,守護健康。 一、什麼是癌症警訊? 癌症有許多不同型態,症狀也不一樣。 有一些主要癥兆和症狀會透過早期的出現而提早發現。 當身體出現這些警訊並持續或加重,務必盡快到醫院確認是否為癌症。   二、癌症警訊沒注意可能出現那些症狀?癌症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若能及早發現,將有助於提高治癒率。以下是一些可能被忽略的癌症警訊: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在未有特意節食或運動的狀態下,體重急遽減輕。不明原因的發燒。不明原因的身體疼痛:身體特定部位持續疼痛,久未改善。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久咳不癒或咳血、聲音變沙啞,可能是肺癌、喉癌徵兆。吞嚥困難或消化不良:進食困難、無胃口或消化不良,可能是食道癌、胃癌徵兆。觸摸到腫塊:乳房、睪丸摸到硬塊,可能是乳癌、睪丸癌徵兆。不正常的出血或分泌物:女性陰道出現過多分泌物或混有血液,可能是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徵兆。排便、排尿習慣改變:排便習慣改變、便血或糞便型態改變、小便有血,可能是大腸癌、膀胱癌、腎臟癌徵兆。傷口潰瘍或久不癒合的傷口:口腔、皮膚有難以癒合的傷口,可能是口腔癌、舌癌、皮膚癌徵兆。痣或疣有明顯變化:皮膚上的痣或疣有紅腫變大或明顯改變,可能是皮膚癌徵兆。三 、我該注意什麼?留意身體徵兆,每個癌症有不同的徵兆。定期檢查,可透過免費五大癌症篩檢早期發現癌症。當發現身體有異常徵兆時要即早就醫。 參考資料 林冠宏、陳杰(2023).血尿的鑑別診斷與處置.北市醫學雜誌, 20(4),449-455。https://doi.org/10.6200/tcmj.202312_20(4).0006高子甯、林孟暐(2024) .不吸菸也會得肺癌嗎—談臺灣「早期肺癌篩檢」臨床現況與政策.臨床醫學月刊,93(2),107-112。 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402_93(2).0021傅安連、陳翠玲(2024) .口腔癌篩檢與防治.彰化護理,31(3) , 2-5 。 https://doi.org/10.6647/cn.202409_31(3).0002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