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傷口及引流管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能瞭解放置引流管的目的。 瞭解傷口及引流管正確的換藥方式。 能正確執行引流管的固定。。 能瞭解引流液的異常徵象及處理方法。 一、為什麼需要放置引流管? 手術時醫師會依情況需要而放置傷口引流管,引流傷口內蓄積的組織液或分泌物,避免組織液積存而壓迫或刺激器官,減少感染以促進傷口癒合。部分疾病手術後引流管會放置一段時間,甚至出院返家時仍會留置管路,以確保治療效果。引流管種類很多,會因放置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功用,如:胃腸道、腹腔、膽道等,常見的引流管如下: JP引流管。 T-tube引流管。 PTCD引流管。 二、傷口換藥的步驟: 洗手:換藥前要先洗手,洗手範圍需至手腕上方5公分,至少20秒。 換藥步驟: 先移除舊紗布,若紗布沾黏傷口請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並以棉枝輕撥,避免過度拉扯而增加疼痛感或導致傷口滲血,影響癒合。 以無菌棉籤沾無菌生理食鹽水,消毒範圍需大於傷口周圍5公分,以傷口為中心由內而外塗擦一次後即丟棄,避免棉籤來回擦拭(圖一)。 圖一 蓋上無菌紗布,以紙膠固定(圖二)。 圖二 引流管傷口照護:引流管傷口若乾燥,可每2-3天換藥一次,如有滲出液時,請依第2點換藥步驟後,再接續下列方式執行: 引流管下方使用Y型無菌紗布,再蓋上無菌紗布覆蓋後,用紙膠固定(圖三)。 圖三 請紀錄每日引流液之引流量,以利回診時提供醫師評估之參考。 已經拆線的傷口:返家後可以淋浴,淋浴後需擦乾傷口保持乾燥,傷口若已覆蓋美容膠不需每天換藥,只需保持清潔乾燥直至美容膠脫落時再更換即可。 未拆線的傷口:若傷口不慎弄濕,請依換藥步驟執行並保持傷口乾燥。 傷口紗布滲濕或有滲出物,請觀察傷口有無異常徵象(如:紅、腫、熱、痛)。 三、照護原則: 維持良好引流功能:引流袋(球)需維持低於傷口處的高度以利引流。 防止引流袋(球)移位或滑脫: 引流袋(球)固定時須預留翻身或活動的長度,一律用安全別針或夾子固定於衣角。 床上翻身移位時須注意勿壓迫、扭曲及牽扯引流袋(球)。 下床活動或變換姿勢前,需先確認引流袋(球)是否有固定妥當,試著緩慢移動,避免拉扯引流袋(球)。 預防感染: 引流袋(球) 維持低於傷口處的高度,以防止引流液逆流回體內造成逆行性感染。 勿將引流袋(球)拖垂於地板上。 傷口紗布滲濕或脫落時依立即換藥,以保持傷口乾燥。 引流液達引流袋(球)一半時,需倒出排空,以維持引流效果。 傾倒引流液的方法如下: JP引流液之傾倒法:洗手後打開球體上的塞子,將引流液倒在有刻度的量杯後擠扁球體,再將塞子蓋回(手勿碰觸塞子內面或開口處)使其保持負壓以利引流;每日紀錄引流總量,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延伸閱讀:乳房術後引流管之自我照護) T-tube及PTCD引流液之傾倒法:洗手後旋轉打開引流袋下方的蓋子,將引流液倒在有刻度的量杯(引流袋口勿碰觸盛裝之容器)後再栓緊蓋子,並將袋口擦拭乾淨,每日紀錄引流總量,回診時提供醫師參考。 換藥時勿用吹氣或搧風等動作,以防污染。 洗澡時勿淋濕傷口,若不慎淋濕時,請隨時更換紗布,保持傷口乾燥清潔。 若有下列情形請立即返院就診: 發燒、腹痛、劇烈嘔吐。 引流管流出大量鮮紅色血液,有混濁液或惡臭味時。 傷口上紗布滲液多,引流量突然減少或無引流量。 傷口有紅、腫、熱、痛或膿樣分泌物。 引流管滑脫。 參考資料: 陳尹甄、郭素真、夏惠珍、陳淑芬(2018).提升NPGY學員Pig-tail引流管照護完整性.榮總護理,35(2),185-194。 https://doi.org/10.6142/VGHN.201806_35(2).0008 蔡香薇、郭貞嬋、邱存梅、余沛瑀、林秋子(2020).提升腹部急症病人引流管自我照護正確率.長庚護理,31(1),62-76。https://doi.org/10.6386/CGN.202003_31(1).0006 Gibson, S. L., & Lillie, A. K. (2020). Effective drain care and management in community settings. Nursing Standard, 35(8), 60-66. https://doi.org/10.7748/ns.2020.e11389 National Wound Care Strategy Programme. (2020, April 1). Looking after your wound.https://www.nationalwoundcarestrategy.net/wp-content/uploads/2021/05/NWCSP-Looking-after-your-wound-1.pdf
居家傷口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傷口換藥可以降低感染發生機率,促進傷口癒合。 換藥要準備不含酒精優碘、生理食鹽水、滅菌紗布和棉棒、紙膠。 傷口有裂開、出現紅、腫、熱、痛或膿樣分泌物時應返診評估。   一、為什麼要做居家傷口之照護? 讓病人或家屬返家後能正確執行傷口照護,減少傷口感染的機會,幫助傷口癒合。   二、那些人需要居家傷口之照護? 出院後,有傷口留存,在家中仍須自行進行傷口換藥者。(延伸閱讀:傷口及引流管之照護、壓損傷口之照護、燒燙傷後之照護)   三、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請至藥局或一般醫療用品店購買 (圖一) 優碘(不含酒精)。0.9%生理食鹽水(小瓶裝單次使用,換藥後沒用完也要丟棄)。 適當尺寸的滅菌紗布和棉棒(單次使用,換藥後沒用完也要丟棄)。滅菌紗布大小,以超過傷口周圍約1公分為原則。直線傷口可用口腔棉棒;不規則傷口大小直徑超過3公分以上可選擇沖洗棉棒。 透氣紙膠(如果皮膚脆弱容易過敏,可以使用減敏紙膠)。醫院開立之抗生素藥膏(不一定需要,請依照醫師指示使用)。圖一 準備用物   四、我該怎麼進行? 洗手:換藥前需清潔雙手,並擦乾後再開始換藥。 移除紗布:小心固定皮膚,輕柔的移除紙膠及紗布;有沾黏不易取下時,可先用生理食鹽水沾濕紗布,濕敷後沿著紗布與傷口黏著處,用棉棒以滾邊方式輕柔分開紗布和傷口。傷口消毒與清潔:使用優碘消毒,靜待2分鐘等待消毒作用後,再以生理食鹽水清除優碘,避免優碘殘留皮膚,延遲傷口癒合或造成色素沉著。滲液比較多(如擦傷傷口前三天)、傷口周圍較髒時:請將傷口分泌物及周圍清除乾淨,如果一次清不乾淨,就重複清潔步驟,清潔完畢後再使用優碘消毒,待消毒作用後再以生理食鹽水去除優碘。傷口乾淨或快癒合的傷口:可使用生理食鹽水進行清潔就好;免疫力差、有糖尿病等狀況,還是需要用優碘消毒。 消毒與清潔步驟:將棉棒沾取優碘或生理食鹽水,棉棒不要太濕,以不滴水為原則,使用一次後就丟棄,不可重複來回,以免將汙染帶到乾淨傷口引起感染。直線傷口:例如縫合傷口,先消毒縫線傷口再環形消毒,從傷口的頂端或前端往傷口方向消毒,並沿著傷口邊緣做環形消毒到傷口兩側各2-3公分,如果傷口周圍較髒,可以擴到大5公分(如圖二)。圖二 直線傷口不規則傷口:例如擦傷傷口,以順時針方向從傷口中心點往外環形消毒,消毒範圍至傷口外圍2-3公分,如果傷口周圍較髒可以擴到大5公分(如圖三)。圖三 不規則傷口觀察傷口:注意傷口有沒有裂開、持續滲血,或是傷口出現紅、腫、熱、痛、膿樣分泌物等,合併有發燒、發冷或寒顫,請立即就醫。覆蓋傷口:如果傷口滲液還很多,可用乾棉棒擦乾,待傷口乾燥後,根據醫師指示塗抹抗生素藥膏,再覆蓋紗布,並以紙膠固定。   五、我該注意什麼? 傷口應保持乾燥,如果有滲溼或是不小心弄濕,請重新執行換藥。   縫合後12至24小時內,傷口仍會有輕微腫脹、疼痛,如果受傷的部位是手或腳,可以抬高、冰敷(隔著紗布),能幫助減輕不舒服的感覺。 關節處傷口,例如:手腕、手肘、膝蓋,請盡量減少活動,以避免牽扯縫線。 可多攝取蛋白質(例如:肉、蛋、奶、魚類等)及維生素C(例如:奇異果、柳橙、蘋果等)食物,可促進傷口癒合。 請按醫師指示用藥及按時回診:請依照原就診科別回診。藥膏請常溫保存,外觀若出現破損,藥膏變色、變硬或發臭等,就應避免使用。 藥膏開封後一個月後就建議丟棄。(延伸閱讀:讓食藥署教您如何保存與處理家中藥品) 管狀藥膏開口使用後會溢出少許藥膏,使用前後應注意開口的清潔。   六、什麼時候可以拆線呢? 傷口拆線時間因受傷部位不同而有差別,醫師會評估後協助您拆線。 一般傷口約7~10天。 臉部傷口約5~7天。 關節活動處之傷口約10~14天。 拆線後,可看情況使用除疤產品,如:美容膠,能幫助維持傷口平整,減少傷口被拉開的機會,抑制疤痕增生,如有使用上的疑問,請與醫師討論後再使用。   參考資料 Goswami, A. G., Basu, S., Banerjee, T., & Saha, P. (2023). Biofilm and wound healing: From bench to bedside.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8, Article 157. https://doi.org/10.1186/s40001-023-01121-7Niederstätter, I. M., Schiefer, J. L., & Fuchs, P. C. (2021). Surgic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cutaneous healing. Medical Sciences, 9(2), 45. https://doi.org/10.3390/medsci9020045Wounds International. (2023). Antiseptic care: Clinical decision guide. https://woundsinternational.com/wp-content/uploads/sites/8/2023/10/MULTI23_CD_Antiseptic_WINT_WEB-v3-1.pdf
低體溫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中心體溫低於35℃就稱為低體溫。 引起低體溫原因有環境寒冷、低血糖、衣著不當、用鎮靜劑等。 保暖的方式有除去溼衣物、將病人移至溫暖地方、蓋上防風衣物等。 低體溫病人不發抖且清醒時,才能喝熱飲或吃東西。 一、什麼是低體溫? 當人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低於35℃就稱為低體溫,一般需要使用耳溫槍、肛溫計或食道溫度計等才能量測得到35度℃以下的體溫,沒有這些特殊體溫計時,可用手掌放在病人的上腹部或胸前,如果手掌感覺冰冷時,就可能已經低體溫了。   二、低體溫常見的原因: 創傷或疾病:溺水、中毒、嚴重出血、休克、敗血症、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不足、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等。(延伸閱讀:敗血症之照護、糖尿病之照護、甲狀腺機能低下之照護、艾迪森氏症之照護) 長期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長時間登山、潛水或從事水上活動等。 營養不良、沒有吃東西、血糖過低。 衣服穿著不適當:運動員穿著運動背心,在運動後全身溼透倒於路邊;或是在寒冷的天氣只有穿薄衣或背心等。 藥物或酒精影響,沒有辦法保暖:像是喝醉酒、使用鎮靜劑、肌肉鬆弛劑等藥物時。 缺乏活動:獨居的老人、行動不方便、躺床不動的病人。 台灣雖位在亞熱帶,不常見低體溫,但當冬天大陸冷氣團南下,仍會有低體溫的狀況出現,例如:獨居老人、街友,或是因疾病、藥物影響而沒辦法保暖的病人,最常見引起低體溫的原因為低血糖及敗血症。 三、常見的症狀哪些? 通常體溫過低的情況是在持續數小時不知不覺下逐漸發生的,症狀分為: 輕度低體溫(35-32℃):身體會靠發抖來產生熱量,以回復到正常的體溫。 覺得寒冷,發抖、心跳加快、血壓上升。 精神狀態改變,可能還有意識及警覺性,也可能會變得昏睡或胡言亂語。 中度低體溫(32-28℃): 發抖的狀況會減少甚至消失。 心跳變慢、呼吸變慢、血壓降低,有心跳停止的風險。 意識不清楚或是昏迷。 重度低體溫(<28℃以下): 昏迷、叫不醒。 量不到血壓、呼吸脈博微弱到幾乎感覺不到,看起來就像死亡一樣。 體溫的測量,尤其是額溫或腋溫,容易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如果開始出現昏睡或是胡言亂語,或是給予保暖方式體溫都無法上升、意識變得不清楚,都應立即送醫,並且在送醫途中同時給予保暖。   四、常見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低體溫的治療方式就是讓體溫回復到正常體溫,一般輕度低體溫,採用保暖及體外方式提供外來熱源就足夠了,在提高體溫的過程中,速度不可以太快,每小時約回溫0.5~1℃,升溫太快可能造成心跳不規則、休克;中度及重度低體溫,則還需要用到體內方式的外來熱源: 保暖:避免熱量繼續散失。 去除或是遠離寒冷的來源: 避免冷風吹入或是將病人挪到溫暖的地方。 如果衣服是潮濕的,請脫掉濕衣服,換上乾的衣服。 蓋上防風衣物,或用乾衣包住病人身體。 提供外來熱源:利用儀器、設備或是加溫過的輸液等來讓體溫上升。 體外方式:熱水袋、暖暖包放在軀幹部位(頸部、腋下、腹股溝),使用烤燈、電毯或調高室溫至26-29℃等。 體內方式:溫的靜脈輸液(43℃)、吸入溫暖潮濕的氧氣(42~46℃)以及體外循環升溫等。   五、低體溫的照護原則: 提供外來熱源時,避免燙傷: 不要直接將病人浸在熱水中,可給予熱水足浴或在大腿內側腹股溝、胸部外側使用加熱袋。 使用任何加溫設備都需注意溫度適宜、小心燙傷,尤其是老人或是感覺不靈敏的病人(糖尿病、中風臥床等)。 使用烤燈或是電毯,請依照使用說明書,保持安全不會燙傷的距離。 移動到溫暖環境的過程中,動作輕柔: 動作過大,太過用力容易誘發病人心跳不規則。 不要按摩或拉動四肢,會使冷的血液回流至心臟,引起心跳停止。 飲食原則: 在顫抖情形停止及意識清楚後才可以喝水。 可以喝熱飲或高熱量飲食。 不要喝咖啡或酒,會引起血管擴張,造成低血壓。 如果發生呼吸及心跳停止,立刻給予心臟按壓並立即送醫急救。 預防再發生體溫過低的情形:病人及家屬了解體溫過低的原因並加以避免。   參考資料 李景行(2019)‧低體溫、溺水、電傷與雷擊心跳停止的急救‧台灣急診醫學通訊,2(1)。https://www.sem.org.tw/EJournal/Detail/101 劉松維、張新、顏鴻章(2021).特殊狀況下的復甦術.於胡勝川總校閱,ACLS精華(六版,174-176頁)。 Lott, C., Truhlář, A., Alfonzo, A., Barelli, A., González-Salvado, V., Hinkelbein, J., Nolan, J. P., Paal, P., Perkins, G. D., Thies, Karl-Christian, Yeung, J., Zideman, D. A. & Schmitz, J. (2021). 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 Guidelines 2021: 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Resuscitation, 161, 152-219.https://doi.org/10.1016/j.resuscitation.2021.02.011 Soar, J., Becker, L. B., Berg, K. M., Einav, S., Ma, Q., Olasveengen, T. M., Paal, P., & Parr, M. J. (2021).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in special circumstances. The Lancet, 398(10307), 1257-1268.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257-5 Zafren, K. & Mechem, C. (2022). Accidental hypothermia in adults. UpTodate. Retrieved April 21,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accidental-hypothermia-in-adults?
服用利尿劑之居家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1.    利尿劑作用在腎臟會讓尿量增加,減少水腫,也可用來控制高血壓。 2.    服用利尿劑應觀察是否出現眩暈、肌肉無力、食慾不振、皮膚乾燥等副作用。 3.    遵照醫師處方服用利尿劑時,應每日監測體重和觀察尿量。   一、什麼是利尿劑? 是一種作用在腎臟的藥物,能增加尿量,減少體內水份,常用在腹水、水腫、心臟衰竭、慢性腎衰竭、高血壓的病人,常見的藥物有:Furosemide(Lasix)、Spironolactone(Aldactone)、Hydrochlorothiazide(Dichlotride),需經醫師評估、開立處方後使用。 二、常見的副作用有哪些? 利尿劑使用過量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損害器官功能,應遵照醫師處方服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口乾、食慾不振、嘔吐、腹瀉、尿量變少、皮膚乾燥、肌肉無力、抽筋、眩暈、疲倦、低血壓、意識改變。   三、照護原則: 每天測量體重,並將體重數值記錄下來,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參考。正確量體重方式:每天早晨起床先上廁所、穿著相同數量的衣服,再量體重。如果體重一天內增加1公斤或三天增加2公斤以上、且出現呼吸喘、持續咳嗽、末梢水腫時,則應立即回診。 每天注意小便量,必要時可以使用有刻度之尿壺,記錄尿量。 因為利尿劑會使尿量增加,建議白天服用,最好能在晚上六點前服用,避免夜晚起床上廁所而影響睡眠。 應遵照醫師指示服用,不可自行增加或減少利尿劑藥量,當出現利尿劑的副作用時,請儘早回診,與醫師討論調整劑量。   參考資料 陳以雯、翁紹恩、李啟明、徐莞曾(2022).心衰竭藥物治療原則與藥事照護.台灣醫學,26(1),54-65.https://doi.org/10.6320/FJM.202201_26(1).0007 Heidenreich, P. A., Bozkurt, B., Aguilar, D., Allen, L. A., Byun, J. J., Colvin, M. M., Deswal, A., Drazner, M. H., Dunlay, S. M., Evers, L. R., Fang, J. C., Fedson, S. E., Fonarow, G. C., Hayek, S. S., Hernandez, A. F., Khazanie, P., Kittleson, M. M., Lee, C. S., Link, M. S., Milano, C. A., Nnacheta, L. C., Sandhu, A. T., Stevenson, L. W., Vardeny, O., Vest, A. R., & Yancy, C. W. (2022). 2022 AHA/ACC/HFSA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art failur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irculation, 145(18), 895-1032. https://doi.org/10.1161/CIR.0000000000001063 Mullens, W., Damman, K., Harjola, V. P., Mebazaa, A., Brunner-La Rocca, H. P., Martens, P., Testani, J. M., Tang, W. H. W., Orso, F., Rossignol, P., Metra, M., Filippatos, G., Seferovic, P. M., Ruschitzka, F., & Coats, A. J. (2019). The use of diuretics in heart failure with congestion - a position statement from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1(2), 137-155. https://doi.org/10.1002/ejhf.1369.
熱門動畫
柺杖與助行器使用法
【本篇學習重點】 第一次使用柺杖或助行器時,需根據您的身高來調整輔具高度。 拐杖、助行器使用時請依照指示,注意行走步伐及安全,預防跌倒。 下床時請先站穩,行走步伐不要太大,請依身體狀況逐漸増加行走的距離。   一、目的: 避免受傷的肢體承受重量,增加活動範圍和自我照顧能力。   二、長度的選擇: 枴杖: 身高減40公分。 枴杖頂部距腋下2橫指。 拐杖把手高度以手肘關節彎曲約30度為準。  助行器: 助行器高度以手肘關節彎曲呈20至30度。   三、步態(三點式步態): 柺杖使用方法(圖一): 以健肢(正常的腳)支撐體重,雙側柺杖一起移出一步(約25-30公分)。 患肢(開刀的腳)向前。 手腕握緊雙枴把手及雙上肢使力用雙側枴杖支撐住體重後,健肢(正常的腳)再向前。  圖一  拐杖使用方法   助行器使用方法(圖二): 雙手握住把手,健肢支撐體重站穩並保持身體平衡。 將助行器向前跨出一步約25至30公分。 跨出患肢(開刀的腳)。 握緊助行器把手,雙手臂下壓支撐住身體,再跨出健肢(正常的腳)。 圖二   助行器使用方法   四、上下樓梯: 上樓梯方法(圖三): 先站穩,雙手握住拐杖把手,以健肢及雙側枴杖支撐體重。 健肢(正常的腳)先上樓梯。 再以健肢(正常的腳)支撐體重,雙側枴杖和患肢(開刀的腳)同時跟上。 圖三   上樓梯方法 下樓梯方法(圖四): 健肢(正常的腳)支撐體重,健側膝蓋微彎,雙側枴杖先下樓梯。 患肢(開刀的腳)下樓梯。 雙側枴杖支撐體重健肢(正常的腳)下樓梯。 圖四   下樓梯方法   五、注意事項: 第一次使用柺杖或助行器時,護理師會根據您的身高來調整輔具高度,且在旁協助與指導。 下床前行走前,請先確認"人"、"物"、"環境"都準備完成了: 人:請您穿著適當長度褲子及合腳防滑的鞋子。 物:請您確認是採用雙側枴杖,拐杖底部都有橡皮墊,並檢查螺絲及橡皮墊是否穩固 環境:請您確認地面乾燥,走道通暢,無障礙物,以免滑倒或絆倒。 行走時,請注意以下事項: 請先站穩,步伐不宜太大,術後勿自行下床,宜有護理師指導及家屬陪同,預防跌倒。 站立時,以手臂力量支撐身體,枴杖頂部距離腋下二橫指,避免臂神經叢受壓,枴杖底部放置於腳尖前10公分,再向外側10公分處。 走路時,應抬頭挺胸目視前方,不要朝向腳尖看,每個步伐皆應等長,不要以跳躍方式行走。 漸進性増加枴杖行走的活動量,比如說第一次下床可依您身體狀況在室內行走約2-3公尺,之後再逐漸增加您行走距離。 拐杖、助行器使用不當可能會發生跌倒、臂神經叢受損,甚至會影響患肢復原,請遵從醫護人員指示使用。 行走後,請清理輔具底端,避免有泥沙或石子附著。 平日可以執行加強手臂肌肉力量之運動,如舉砂袋、雙手撐起等運動。   參考資料 Manocha, R. H., MacGillivray, M. K., Eshraghi, M., & Sawatzky, B. J. (2021). Injuries associated with crutch use: A narrative review. PM&R, 13(10), 1176-1192. https://doi.org/10.1002/pmrj.12514 Warees, W. M., Clayton, L., & Slane, M. (2022). Crutches. In StatPearls [Internet]. StatPearls Publishing. Warees, W. M., Clayton, L., & Slane, M. (2021). Crutches. UpToDate. Retrieved Mar 01, 2022.,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using-crutches-the-basics?search=%20Crutches&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86&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
自發性顱內低壓(低腦壓頭痛)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自發性顱內低壓」又稱為低腦壓頭痛。 自發性顱內低壓是指腦脊髓液滲漏所引發的頭痛。 常見症狀為站立時,產生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自發性顱內低壓發生時可多平躺、多喝水及多攝取咖啡因。 盡早進行「硬膜上血液貼片」可以有效減少頭痛,加速復原。 若有產生硬膜下出血等併發症,視病情可能需要進行血塊引流治療。   一、 什麼是自發性顱內低壓?  自發性顱內低壓是指腦脊髓液滲漏所引發的頭痛,醫師會利用腦部及脊髓磁振造影(重T2加權磁振脊髓攝影)來定位脊髓液滲漏部位。自發性顱內低壓好發於青壯年人,女性發生率大於男性。大部分並無特別前置因子,但在腰椎穿刺檢查、生產時施打減痛分娩麻醉、或創傷(包括運動、用力咳嗽、搬重物或跌倒等)引起腦脊髓液滲漏,可能出現相似的臨床表現。    二、自發性顱內低壓有哪些症狀? 姿勢性頭痛:當病人站立或坐著時會使頭痛快速加劇,躺下後頭痛則明顯改善。疼痛部位可能為頭部後方、前額或全頭疼痛。 頸部疼痛或僵硬:症狀可能往下延伸,甚至出現下背痛。 部分病患可能會合併噁心、嘔吐、耳鳴、聽力喪失或視覺症狀(如:複視、視力模糊和怕光) 不過,有上述症狀不一定就是自發性顱內低壓,仍需要經由醫師評估及安排檢查來確立診斷,若您有上述症狀,建議至神經內科門診尋求醫療協助。   三、自發性顱內低壓要怎麼治療? 保守治療:少部分自發性顱內低壓會於數週至數個月後自己痊癒,治療原則為臥床休息、補充大量水分及服用含咖啡因飲品,維持腦壓並補充流失之腦脊髓液。 硬膜上血液貼片:保守治療曠日廢時,因此目前主流治療為硬膜上血液貼片,可透過影像學檢查定位脊髓液滲漏部位,及早針對滲漏進行硬膜上血液貼片,能有效改善頭痛症狀,並且減少住院天數及腦出血併發症發生率。這項治療主要由醫師抽取病人的血液,約20至30 ml,利用血液自行凝固的特性,將血液注射於脊椎硬膜上腦脊髓液滲漏處進行修補。 外科硬膜修補術:少數個案經多次硬膜上血液貼片注射仍治療無效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利用外科手術進行硬膜修補。 腦部硬膜下出血血塊引流術:部份病患可能發生腦部硬膜下出血的併發症,若血塊厚度較厚,或者是已造成意識障礙,應盡快於完成硬膜上血液貼片後,進行血塊引流術,以避免因腦部下沉,導致腦幹壓迫而危及生命。   四、得到自發性顱內低壓,要怎麼照顧自己? 低腦壓頭痛日常照護: 維持平躺姿勢:因低腦壓頭痛會於站立及坐立時較嚴重,所以建議應平躺休息。 避免閉氣用力等動作使腦脊髓液滲漏加劇。 補充水分:依醫師指示,達到每日飲水量1500 至3000 毫升。 攝取咖啡因或含咖啡因飲品,可增加腦壓,並減低頭痛症狀。 血液貼片治療後照護: 維持平躺:治療後,建議需絕對平躺兩天以增加治療成功率,並避免血液貼片擴散。 禁忌動作:術後不可做點頭、搖頭、彎腰、伸展背部、用力或搬重物等動作,以免因脊椎彎曲使腦脊髓液滲漏復發。 下床方式:待兩天臥床後,可開始下床活動,並持續監測頭痛症狀。下床時,應將身體移向床側邊,將身體呈側睡姿勢,雙腳垂下床並利用手的力量將身體撐起來,待坐好後再慢慢下床。 避免感染:保持注射部位清潔乾燥,並觀察注射部位有無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 若出現肢體麻痛、無力,有新出現或嚴重的頭痛或是局部腫脹,請立即告知醫護人員協助評估處理。   參考資料 D’Antona, L., Merchan, M. A. J., Vassiliou, A., Watkins, L. D., Davagnanam, I., Toma, A. K., & Matharu, M. S. (2021). Clinical presentation, investigation finding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of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AMA neurology, 78(3), 329-337. https://doi.org/10.1001/jamaneurol.2020.4799 Lin, P. T., Wang, Y. F., Hseu, S. S., Fuh, J. L., Lirng, J. F., Wu, J. W., ... & Wang, S. J. (2023). The SIH-EBP Score: A grading scale to predict the response to the first epidural blood patch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Cephalalgia, 43(3), 03331024221147488. https://doi.org/10.1177/03331024221147488 Tsai, P. H., Fuh, J. L., Lirng, J. F., & Wang, S. J. (2007). Heavily T2-weighted MR myel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a case—control study. Cephalalgia, 27(8), 929-934. https://doi.org/10.1111/j.1468-2982.2007.01376.x  Tsai, P. H., Fuh, J. L., Lirng, J. F., & Wang, S. J. (2008). Comparisons between heavily T2-weighted MR and CT myelography studies in two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Cephalalgia, 28(6), 653-657. https://doi.org/10.1111/j.1468-2982.2008.01562.x.  Wu, J. W., Hseu, S. S., Fuh, J. L., Lirng, J. F., Wang, Y. F., Chen, W. T., ... & Wang, S. J. (2017). Factors predicting response to the first epidural blood patch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Brain, 140(2), 344-352. https://doi.org/10.1093/brain/aww328.  Wu, J. W., Wang, Y. F., Fuh, J. L., Lirng, J. F., Chen, S. P., Hseu, S. S., & Wang, S. J. (2018). Correlations among brain and spinal MRI findings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Cephalalgia, 38(14), 1998-2005. https://doi.org/10.1177/0333102418804161.  Wu, J. W., Wang, Y. F., Hseu, S. S., Chen, S. T., Chen, Y. L., Wu, Y. T., ... & Wang, S. J. (2021). Brain volume changes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Revisiting the Monro-Kellie doctrine. Cephalalgia, 41(1), 58-68. https://doi.org/10.1177/0333102420950385 Wang SJ. (2021)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Continuum , 27(3),746-766. https://doi.org/10.1212/CON.0000000000000979  Wang, Y. F., Lirng, J. F., Fuh, J. L., Hseu, S. S., & Wang, S. J. (2009). Heavily T2-weighted MR myelography vs CT myelography in 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Neurology, 73(22), 1892-1898. https://doi.org/10.1212/WNL.0b013e3181c3fd99
筆型胰島素注射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筆型胰島素簡單易攜,轉動劑量壓下按鈕,就可完成注射。 按照步驟使用筆型胰島素,可正確有效注射胰島素。 使用混合型胰島素前,搖動翻轉使胰島素混合均勻。 使用前需檢查胰島素的品質及有效期限。 注射部位需輪替、針頭不要重複用。   一、為什麼需要注射胰島素筆針? 胰島素的注射可用來控制血糖,而胰島素筆針則是一種預先將填裝好的胰島素放於筆針內,每次注射時只需要裝置針頭,轉動劑量設定鈕,壓下注射按鈕就可以完成注射,當胰島素用盡後可直接丟棄,使用方便且容易外出攜帶。   二、哪些人需要使用? 糖尿病的治療可以分為飲食、運動及藥物三方面,一般會先調整飲食及運動,而在飲食及運動療法下仍然無法良好控制血糖時,就需要藥物治療,例如:口服降血糖藥物或胰島素來控制血糖,經醫師評估需要使用胰島素治療時,就可以考慮使用胰島素筆針來注射胰島素,以更好的控制血糖。(延伸閱讀:糖尿病之照護、胰島素治療之注意事項) 三、我要準備那些用物? 醫師處方簽開立的胰島素筆針、筆針針頭、75%酒精棉片(圖一)。 圖一  準備用物 四、我該怎麼進行? 注射前: 準備用物。 洗淨雙手並擦乾。 選擇正確的胰島素筆針: 胰島素筆針依照皮下注射後發揮作用時間的快慢與長短大致可分為速效、長效及混合型,以下列舉常用胰島素筆針如圖二,請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正確的胰島素筆針。 圖二 胰島素筆針種類   選擇好筆針請轉開筆蓋,檢查胰島素容量是否足夠。 檢查胰島素的有效期限、外觀有無變色、雜質、結晶或其它異常現象。 若是使用混合型胰島素(如Novomix、Humalog Mix-25或Mix-50),請在注射前將筆針置於兩手掌間滾動並輕輕上下翻轉注射器至少約20次,讓胰島素混合均勻。 開始注射: 消毒筆針:使用酒精棉片消毒胰島素筆針橡皮膜處。 裝針頭: 每次注射前才裝置新的筆針針頭。 撕去筆針針頭外蓋保護片後,將針頭對正轉入筆針至密合為止。 開封新的胰島素筆針時要先排除空氣:裝入針頭後,針頭垂直朝上,拔去針頭的外蓋與內蓋,轉動劑量設定鈕到2單位,按下注射按鈕至底部,反覆此動作直到胰島素滴出。 轉對劑量:轉動劑量設定鈕到所需要的劑量單位,將胰島素筆針放置於容易拿取處備用。 選擇注射部位: 可注射的部位:雙側上臂外側中段、距離肚臍2.5公分以外的雙側腹部、雙側大腿外側上1/3段等(圖三)。 圖三 注射部位  選定注射部位後需檢查有無硬塊。 為避免脂肪腫大而生成硬塊,會影響吸收,注射部位需輪替,注射點與注射點之間需距離大約一個指頭寬。 消毒皮膚、針全入: 以酒精棉片消毒注射部位(由中間開始環狀消毒直徑5公分)。 拿起胰島素筆針(使用4或5mm針頭,不需捏起注射部位,若使用8mm針頭,則需一手以拇指或食指捏起注射部位),90°(垂直)下針,至針頭完全插入皮下組織,再將注射按鈕全部壓下到底,在皮下停留10-15秒,以確保劑量完全注入,拔出針頭,以酒精棉片輕按注射部位,注意切勿搓揉。 注射後: 丟掉針頭、蓋蓋子:將針頭轉鬆拔除,投入堅硬容器中,回診時交由醫護人員處理,胰島素筆針蓋上筆蓋。 打完之後,要進食:注射速效或混合型胰島素(Novorapid、Apidra、Novomix、Humalog Mix-25或Mix-50)後10-15分鐘內應進食,以免低血糖發生。                                                                         五、我該注意什麼? 筆型胰島素的保存: 未開封之胰島素放在冰箱2-8℃冷藏,可存放到有效期限。 已經開封的胰島素,放置在室溫即可(如果室溫超過30℃,建議放在冰箱冷藏室),在瓶身標示開封日期,可保存期限為28天,長效的Levemir、Toujeo可儲存42天。 筆針針頭: 使用過的針頭不可以重複使用,應立即丟棄。 使用過的針頭應收集至有蓋堅硬不易穿透的容器內,不可以任意丟棄,以避免針扎傷害。 注射部位如果有發紅、腫脹、發燙或是疼痛情形,請盡速就醫。 胰島素的治療過程,要定時自我血糖監測及返診,並有備份的胰島素,以備不時之需。 若返家後仍有胰島素筆針注射的問題,可以到新陳代謝科門診或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詢問: 糖尿病整合照護門診地點:第二門診三樓。 門診時間:週一~週五:上午08:30~12:00;週二、週五:下午13:30~17:00。   參考資料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21).臺灣胰島素注射指引- 2021.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2022).2022糖尿病衛教核心教材.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Bahendeka, S., Kaushik, R., Swai, A. B., Otieno, F., Bajaj, S., Kalra, S., Bavuma, C. M., & Karigire, C. (2019). EADSG guidelines:Insulin storage and optimisation of injection technique in diabetes management. Diabetes Therapy, 10(2), 341-366. https://doi.org/10.1007/s13300-019-0574-x Chin, G., & Robins, M. (2019). Teachi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o self-administer insulin. The 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48(5), 251-254. https://doi.org/10.31128/AJGP-11-18-4764 Ellis, K., Mulnier, H., & Forbes, A. (2018). Perceptions of insulin use in type 2 diabetes in primary care: A thematic synthesis. BioMed Central Family Practice, 19(70), 1-21. https://doi.org/10.1186/s12875-018-0753-2
支氣管鏡檢查
【本篇學習重點】 有服用抗凝劑,應告知醫師。 檢查前不要吃東西及喝水至少4小時以上。 有服用降血壓的藥物,檢查當天仍需按時服用。 一、什麼是支氣管鏡檢查? 支氣管鏡是一個軟式管子,從病人的口、鼻、氣管內管或氣切套管進入氣管、支氣管與肺部,可以檢查氣管、支氣管與肺部,同時也可以進行檢體採集、組織切片、沖洗或止血等作用。   二、為什麼要做此檢查? 用來診斷肺癌或肺部疾病的主要檢查之一。   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 填寫檢查同意書。 抽血檢查血液。 如果有服用抗凝劑(一種可以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血液中血塊形成的藥物),應告知醫師。 不要吃東西及喝水至少4小時以上,但如果您有在服用降血壓的藥物,仍需要按時間並搭配20~30cc的水服用。 如果要做無痛支氣管鏡,需要先進行麻醉諮詢,並完成麻醉同意書的填寫。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在檢查室等候時,醫師會在病人的喉嚨或鼻腔裡噴局部麻醉劑,檢查過程中如果有任何不舒服時,請隨時舉手告知醫護人員協助。 如果是做無痛支氣管鏡,醫師則會從靜脈點滴施打全身麻醉劑。 檢查時間約30分鐘,病人需要維持平躺姿勢,並將頭部向後仰。 當支氣管鏡進入喉嚨時,需要依照醫師口令,配合做吞口水的動作。   五、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醫師會評估您,是否需要在檢查後4個小時,接受胸部X光檢查。 檢查結束1~2小時後,可以先嘗試緩慢喝一小口開水,沒有嗆到或是噁心感,才能開始吃較軟的食物,像是:稀飯或蒸蛋等,再回復到正常飲食。 檢查當天請由家屬陪同返家。 檢查後1~2天可能仍會有喉嚨痛、咳嗽、痰多或血絲痰情形,如果有發燒、呼吸困難、胸悶痛或咳出多次的湯匙量血痰,應立即到急診就醫。   參考資料 陳奕廷、馮嘉毅(2023).胸腔病例(三九二)支氣管結核合併氣管狹窄.臨床醫學月刊,91(1),55-60。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301_91(1).0011 陳漎銨、鄭博仁、張曉婷、陳育群、林明慧(2023).肺癌篩檢的新進展.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67(1),36-43。 http://www.tma.org.tw/ftproot/2023/20230112_09_23_52.pdf Fantin, A., Manera, M., Patruno, V., Sartori, G., Castaldo, N., & Crisafulli, E. (2023). Endoscopic technologies for 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s: From diagnosis to therapy. Life, 13(2), 254. https://doi.org/10.3390/life13020254 Kedige, A. R., & Dinesh, U. S. (2023). Role of bronchoscopic cytology in diagnosis of pulmonary lesions. Journal of Cytology, 40(1), 35-41. https://doi.org/10.4103/joc.joc_138_22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