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胸腔引流管留置之照護
本篇閱讀重點: 是置放在肋膜腔的管子,可以引流出多餘的空氣、液體,幫助肺部擴張。 引流管子要固定好,翻身或移動的時候注意不要拉到、折到。 引流瓶子要放好不能傾倒,也不能自己倒掉引流液。 何時可以拔掉引流管需要由醫師評估。 一、為什麼需要放置胸腔引流管? 將管子插入到包裹肺部的肋膜腔,引流出多餘的空氣、液體,以幫助肺部張開讓呼吸順暢。   二、常見的胸腔引流管路有哪些? 有粗的胸管和細的俗稱豬尾巴二種,醫師根據需要引流的狀況來選擇合適的管路。   三、胸腔引流管的適應症:     1.  可能會因氣胸、膿胸、血胸、肋膜積液、乳糜胸等胸腔疾病,於胸腔超音波檢查室或病室放置胸腔引流管。     2.  胸腔手術後血水的引流。   四、胸腔引流管留置期間的注意事項: 臥床的時候可多採半坐臥姿勢以促進引流(圖一),翻身或移動的時候要注意引流管的長度,不要壓迫、扭折或拉扯管子,保持引流管的順暢。 圖一、半坐臥姿勢 胸腔引流瓶要擺放穩固不要傾斜,胸腔引流瓶必須保持低於胸部約60cm處,維持正常的引流功能(圖二);醫師、護理師每天會觀察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請不要自己倒掉。   圖二、引流瓶擺放穩固 病人可以下床自由活動,護理師會協助使用別針將管子別在衣服的下緣,加強固定,避免活動的時候拉扯到管子,也請不要拆掉別針。 醫師評估過後,有需要的話可能會使用負壓抽吸器,幫助排除空氣或液體的效果。 當有下列情況發生時,應立即通知醫護人員: 呼吸困難或突發性的胸部劇痛。 引流量突然增加,或顏色由淡黃色轉為血色。 覆蓋傷口的紗布滲濕或有紅色分泌物,需要立刻換藥。 引流瓶中突然出現持續性氣泡。 胸瓶破掉、翻倒,或發現管子鬆脫。   五、何時能夠拔除胸腔引流管? 經過醫師評估,如果符合以下條件才會拔掉胸腔引流管: 每天的排出量小於100cc。 引流瓶內的氣泡消失。 沒有呼吸困難之症狀。 胸部X光片呈現肺部完全張開或引流的目的已達成。   六、胸腔引流管拔除後的傷口照護: 拔除胸腔引流管後,醫護人員會持續觀察傷口並定期換藥。 拔管後傷口仍需保持乾燥,洗澡時傷口不要碰水,可改用擦澡的方式。 胸管拔除後七至十天,醫師會視傷口情況予以拆線,傷口癒合後即可沐浴。   參考資料 李怡穎、徐博奎(2021)•電子胸瓶之使用安全性及引流管拔除後相關併發症探討•臨床醫學月刊,87(6),350-353。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106_87(6).0058 Diggs, L. P., Martin, S. P., Drake, J. A., & Ripley, R. T. (2021).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pleurectomy: a suitable alternative for treating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 13(4). 2177-2183. https://doi.org/10.21037/jtd-19-3261 Li, Y., & Argáez, C. (2021). Gravity Drainage Versus Forced Suction Drainage for Patients With Excess Fluid in Pleural or Peritoneal Spaces. Canadian Journal of Health Technologies, 1(1). https://doi.org/10.51731/cjht..31
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病人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能促進肺部擴張。 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排出。 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使用時間及設定需遵照醫師指示。 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前,要在臉部貼上泡棉敷料保護。   一、為什麼需要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可以利用機器將氧氣送進肺部,增加肺部的擴張,也可以增加二氧化碳排出,減少呼吸肌肉的負擔,以及身體內二氧化碳的累積。二、哪些人需要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經過醫師評估有肺部擴張不好、呼吸力量不足、二氧化碳濃度太高、睡眠中止症候群的病人,有可能會需要使用。三、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氧氣製造機。氧氣連接管。無菌蒸餾水。泡棉敷料或正壓呼吸面罩專用保護墊(圖一)。圖一 泡棉敷料或正壓呼吸面罩專用保護墊四、我該怎麼進行?依照醫師指示,確認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配戴時間。依照病人臉型,選擇合適大小面罩(口鼻式面罩:圖二;鼻罩式面罩:圖三)。將氧氣連接管,連接氧氣製造機,啟動氧氣製造機開關,調整至醫師指示的氧氣流量,啟動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開關,打開加溫潮濕器。將面罩完全蓋住嘴巴和鼻子(鼻罩式要完全蓋住鼻子)。繫上面罩固定帶,調整鬆緊度至可伸入1-2根手指。觀察面罩周圍有無漏氣情形。 圖二 口鼻式面罩  圖三 鼻罩式面罩 五、我該注意什麼? 先將痰液咳乾淨,再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 佩戴面罩前,先在額頭、鼻樑、雙頰、下巴等容易被面罩壓到的部位,貼上泡棉敷料或正壓呼吸面罩專用保護墊保護(圖四~五),並每2個小時鬆開面罩,減少皮膚的損傷。 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時,放鬆心情及身體,配合機器的速度呼氣及吸氣。 請不要自行更改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的設定,以免造成生命危險。 使用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時,如果仍然感覺呼吸困難,或血氧濃度仍低於90%,請盡快到急診讓醫師評估。 圖四 泡棉敷料裁剪示範 圖五 正壓呼吸面罩專用保護墊                                                         參考資料 王心君、陳宜卿、沈蔓婷、謝明格、王馨儀、蔡涵盈、蘇瑞源(2024).降低胸腔科住院病人非侵入性用氧相關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榮總護理,41(1),63-72。https://doi.org/10.6142/VGHN.202403_41(1).0007 Badr, M. S. (2024). Central sleep apnea: Treatment. UpToDate. Retrieved May 12, 2024,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central-sleep-apnea-treatment?search=Positive+airway+pressure&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5%7E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5 Hyzy, R. C., & McSparron, J. I. (2024).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dul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Benefits and contraindications. UpToDate. Retrieved May 12, 2024,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noninvasive-ventilation-in-adults-with-acute-respiratory-failure-benefits-and-contraindications?sectionName=Acute+cardiogenic+pulmonary+edema+%28ACPE%29&search=Positive+airway+pressure&topicRef=1651&anchor=H725964275&source=see_link#H725964275Hyzy, R. C., & McSparron, J. I. (2024).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adul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Practical aspects of initiation. UpToDate. Retrieved May 12, 2024,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noninvasive-ventilation-in-adults-with-acute-respiratory-failure-practical-aspects-of-initiation?search=Positive+airway+pressure&source=search_result&selectedTitle=17%7E150&usage_type=default&display_rank=17
耳滴劑之使用方法
【本篇學習重點】   成人滴耳劑時,應將耳朵向後向上拉。兩歲以下幼童滴耳劑時,將耳垂向後向下拉。滴劑瓶口勿碰觸耳朵,滴藥後頭部保持傾斜至少5分鐘。若出現耳朵發炎、腫脹、壓痛及滲液加劇,應儘快返診。 一、為什麼需要使用耳滴劑? 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可使用耳滴劑溶解耳垢、控制感染,達到消腫、止痛、止癢等治療目的。 二、哪些人需要使用? 急慢性中耳炎病人、外耳道炎病人,或經醫師診視後需要使用者。(延伸閱讀:中耳炎之照護)。 三、我要準備什麼用物? 棉棒、耳滴劑。 四、我該怎麼進行? 滴耳藥前:以肥皂及清水洗淨雙手。若耳垢或耳道分泌物較多,可使用棉棒將耳朵外面的分泌物清出,不可將棉棒伸入耳道內部。將耳滴劑握在手掌內1~2分鐘,使它接近人體溫度,避免藥物溫度過低引起頭暈不適。藥水為懸浮液,使用前須先搖動藥瓶10秒,使藥水均勻。採側躺姿勢患耳朝上,或坐姿頭偏向一側使患耳朝上。將耳滴劑的瓶蓋打開,蓋子側放,以防污染瓶蓋口。滴耳藥方法:成人使用耳滴劑時,一手將耳朵向後向上拉(圖一)。圖一 成人耳滴劑用法若為兩歲以下幼童使用耳滴劑時,須將耳垂向後向下拉(圖二)。圖二 幼童耳滴劑用法於外耳道外滴入藥水,勿直接滴於耳膜,以免引起刺激,注意不要將瓶口碰觸到耳朵而污染藥水,滴入約2~3滴藥水後,輕輕將耳垂上下拉動,幫助藥水進入耳道。 滴耳藥後:保持頭部傾斜姿勢,至少5分鐘,防止藥水流出。輕輕擦拭耳外自然流出的藥水,耳內不要擦拭。使用完耳滴劑,將瓶蓋蓋回並旋緊。如需點另一側耳,可於10分鐘後重複上述步驟。   五、我該注意什麼? 藥物儲放注意事項:依照藥物說明書存放,避免火源及潮濕處,及避免放置於孩童易拿取之處。切勿使用已變色、變質混濁、過期之藥水,亦嚴禁與他人共用藥物。依照醫師指示按時用藥,如用藥後出現耳鳴、耳朵刺痛或灼熱感、暈眩、聽力損失、眼球震顫、過敏反應,如皮膚敏感、面部或手部腫脹、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就醫。懷孕、計畫懷孕或哺餵母乳之婦女在用藥前應先告知醫師。耳朵感染期間需避免游泳、在洗澡或洗頭時,儘量避免水進入耳道。若藥水不慎接觸到眼睛,請立即以生理食鹽水沖洗。若耳部發炎、腫脹、按壓的時候會痛及滲液情形加劇,需儘快返診。不當使用滴耳劑可能導致藥物無法有效作用,症狀持續時間更長,若不熟悉操作步驟可諮詢護理人員。 參考資料 李惠玲、方又圓(2024).眼睛與耳朵疾病之護理.於劉雪娥總校閱,成人內外科護理(下冊) (九版,278-280頁).華杏。洪慧容(2022).給藥法.於蘇麗智等著,實用基本護理學(下冊)(九版,165-166頁).華杏。Lau, T. B., Saniasiaya, J., & Govindaraju, R. (2023). Topical gentamicin-induced acute vestibulopathy: A case report. Malaysian Family Physician, 18, 23. https://doi.org/10.51866/cr.266Selleck, A. M., & Dedmon, M. M. (2021). Accuracy and patient perceived difficulty of utilizing ototopical antibiotic 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42(5), 103130. https://doi.org/10.1016/j.amjoto.2021.103130
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與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以手術方式置入,通常置於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 可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等各種靜脈輸液途徑。 術後傷口約3-5公分,約7-10天可癒合,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 人工血管如未使用,仍需每個月回診以抗凝血劑沖洗。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及避免碰撞。  一、什麼是Port-A人工血管置入手術? Port-A是一種人工血管,需利用手術方式置入,為中央靜脈導管,通常會放置於左側或右側鎖骨下或下腹部等平坦處,依皮下組織厚度,可見人工血管注射盤座置入處,呈微凸起約十元硬幣大小。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Port-A人工血管可提供化學治療、高濃度非腸道營養治療、抽血、輸血及疼痛控制等各種靜脈治療的輸液途徑,對於常需要接受靜脈輸液治療或是周邊血管較難打的病人是較為方便與安全的。(延伸閱讀:全靜脈營養、輸血) 三、手術前要準備什麼? 手術前醫師會向您和您的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及過程,並填妥手術及麻醉同意書。 手術前會協助您完成常規抽血檢查、施打周邊靜脈留置針,並停用抗凝血劑(延伸閱讀:服用抗凝血劑之居家照護)。 手術過程採局部麻醉的方式,進入手術室前需更換手術衣,並取下活動假牙、飾物、手錶及排空膀胱。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術後會接受胸部X光檢查,以確認導管位置。 術後傷口會感覺腫脹、疼痛是屬於正常現象,通常症狀會逐漸改善,若疼痛無法忍受,可告知醫護人員,適時給予止痛藥使用。 術後傷口約3-5公分,傷口約7-10天即可癒合,傷口癒合前請保持清潔乾燥,勿碰水,每日觀察傷口及其附近組織是否有發紅、腫脹、發熱、疼痛、滲液等感染徵象或出血情形,若有需立即告知醫護人員處理。 傷口照護方式:(延伸閱讀:居家傷口換藥法) 如果傷口是以美容膠覆蓋,不需要拆線,讓美容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撕去,每天換藥,使用優碘、生理食鹽水消毒傷口,並以紗布覆蓋。 如果傷口是使用防水組織膠覆蓋,則不需要換藥,讓防水組織膠自行脫落即可,勿刻意去除。 手術傷口癒合後,可從事一般活動,如:打太極拳、沖澡等。 為避免人工血管移位,應注意: 裝置人工血管的手臂勿過度活動,如:360度旋轉、游泳、擴胸運動、提重物、舉重等。 避免碰撞人工血管或按壓裝置部位。 人工血管如果不需要使用,至少每個月要回診使用抗凝血劑沖洗,防止管路阻塞。 參考資料 張黎露、周文珊、江孟冠、王齡鈴、李宜恬、辜馨儀 (2022).靜脈導管臨床照護指引.腫瘤護理雜誌,22,5-58。https://doi.org/10.6880/TJON.202210/SP_22.01 賴威廷、張盈盈、郭威銘、何淑娟、唐秀謹 (2023).運用多元方案及情境參與式衛教降低非計畫性Port-A角針滑脫率.腫瘤護理雜誌,23,57-70。https://doi.org/10.6880/TJON.202312/SP_23.5 Mohamed, H. H., Mohamed, M. A. F., Abdelaziz, T. M., & Mohammed, N. M. (2023). Assessment of Nurse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Regarding Implanted Port-A-Catheter Care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Alexandria Scientific Nursing Journal, 25(3), 1-12. https://doi.org/10.21608/asalexu.2023.318351
熱門動畫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嬰兒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此症是指在成長過程中,股骨頭及髖臼之間沒有良好的穩定性。 建議在出生後6個月內及早治療,並持續在門診追蹤。 嬰兒下肢應避免包的太緊,保持下肢可自由彎曲及伸展。 一、什麼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指股骨頭和髖臼之間在發展的過程中,沒有達到良好的穩定性,造成髖關節從不穩定到完全脫位。 約每1000個新生兒中會有3-5個發生髖關節脫位和伴有嚴重或持續性發育不良的髖關節。一般認為女嬰、第一胎、臀位產及有家族史的新生兒較容易發生。 二、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有哪些症狀? 大腿活動受限制:在嬰兒出生後,醫師會為每位嬰兒進行檢查,檢測股骨頭與髖臼是否有“喀啦”的摩擦感,或是出現股骨頭滑出髖臼的現象。 活動時哭泣:如果用力外展時嬰兒會因為疼痛而哭泣。 雙腿長度不等長:髖關節脫位的嬰兒於出生時外觀並不明顯,僅在換尿布時,會感覺脫位側的大腿較不易外展(向外張開)且活動時會受到限制。嬰兒採趴臥姿勢時,會發現臀部及雙腿的皮膚皺褶不對稱,兩腿長度不等長(圖一)。 嬰兒採平躺姿勢時,將膝部彎曲,比較雙腿的膝部水平時,脫位那側會顯得比較低下(圖二)。 部份韌帶較鬆的嬰兒,以徒手方式檢查時,可感覺到股骨頭進出髖臼的現象。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如果寶寶出現上述症狀,請到兒童骨科門診就醫,醫師會視情況安排進一步檢查。三、 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要怎麼治療?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必須及早治療才有好的治療效果,如果發現髖關節發育不良,建議在出生6個月內就開始治療。 依醫師的評估選擇適合的矯正方式 , 重點如下:髖關節帕式吊帶治療:在出生後1至2個月開始使用,需要使用2個月到6個月時間,醫師會依嬰兒的生長速度,適時調整吊帶的長短,以維持髖關節彎曲及外展。 髖關節外展支架或石膏固定:如果上述方法矯正效果不好的時候,6個月到1歲半後會採用在夜間髖關節外展支架,或考慮在麻醉下將髖關節復位並以石膏固定,並做連續追蹤及更換石膏直到髖關節穩定。髖關節矯正手術:如果1歲半左右的小朋友已經會站立開始嘗試走路了,除了髖關節石膏固定外,則需要考慮進行髖關節石膏固定外,則須考慮進行髖關節矯正手術以抵抗身體的重力。四、我該怎麼照顧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寶寶? 應注意避免將嬰兒的下肢包的太緊,保持雙腳有自由彎曲和伸展的空間。 矯正吊帶或支架的照護原則:持續穿戴:除了洗澡以外,不能任意移除矯正吊帶或支架,持續穿戴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調整鬆緊度:新生兒生長速度快,應適時調整矯正吊帶或支架的鬆緊度。 觀察活動狀況:使用時需觀察嬰兒下肢的活動是否合宜,避免髖關節過度屈曲和外展,以免造成神經麻痺及壞死。 保持清潔:保持矯正吊帶或支架的清潔,並維持周圍及覆蓋部位皮膚乾淨。 定期到兒童骨科門診回診,追蹤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許逵翔(2024,8月10日).兒童常見下肢問題─髖關節發育不良。https://www.pedibone.com/pedidevelegMaryam, A., Nada, A., Elham, A., Elgabaly, E., & Sattar, A. (2021). Evidence based treatment for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children under 6 months of age.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analysis. The Surgeon, 19(2), 77-86. https://doi.org/10.1016/j.surge.2020.02.006Ashoor, M., Abdulla, N., Elgabaly, E. A., Aldlyami, E., & Alshryda, S. (2021). Evidence based treatment for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children under 6 months of age.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loratory analysis. The surgeon, 19(2), 77-86. https://doi.org/10.1016/j.surge.2020.02.006Rosenfeld, S. B. (2024).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UpToDate. Retrieved  Jul  8, 2024,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epidemiology-and-pathogenesis
加護中心病人之肢體擺位與翻身
【本篇學習重點】 臥床病人需要別人協助才能完成翻身及肢體擺位。 肢體擺位能平均分布身體重量及預防發生皮膚壓損。 皮膚有壓損的部位,不要再次受到壓迫。   一、什麼是肢體擺位與翻身呢? 是指臥床病人無法自己執行肢體活動,需要透過他人協助床上活動,才能完成翻身及舒適的肢體擺位。   二、病人什麼時候需要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呢? 加護病房的病人因為疾病或是病情需要,通常只能臥床休息,例如:像是中風造成的肢體無力、嚴重創傷造成的全身癱瘓、長時間使用鎮靜安眠藥物的病人等,此時因活動能力下降,就需要他人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   三、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的重要性: 翻身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預防皮膚、肌肉長時間的受壓,避免皮膚受傷。 肢體擺位能幫助病人身體重量平均的分布,減少疼痛及皮膚損傷,並且能夠協助肢體維持正常姿勢,預防肢體攣縮變形。   四、什麼情況不需要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呢? 能夠自己活動的人。 檢查治療後需要平躺,例如:腰椎穿刺、腎臟穿刺、心導管檢查等,此時應避免翻動病人 。   五、加護中心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的照護原則: 翻身擺位時,由護理師兩人一組,原則上每2~3小時協助病人翻身,才能確保病人安全及避免壓傷。 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前: 皮膚已經有壓瘡的部位,不要再次受到壓迫,例如:尾骶骨(脊椎骨的最下端,靠近臀部中間骨頭部分,若已經有壓瘡就不要平躺 )。 灌食後半小時內不要翻身,以免造成病人嘔吐。 翻身前要確認病床輪子已固定妥當,避免病床滑動。 床頭要放平、床欄放下並調整合適的病床高度,以省力的方式協助病人翻身,避免受傷。 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時: 不要用拖或拉的方式移動病人,以免病人皮膚因摩擦而受傷。 可依照病人的狀況,協助背部拍痰、按摩及關節活動。 如果病人身上有傷口或引流管,要隨時注意及檢查,避免拉扯或讓引流管受壓。 檢查病人骨突處的皮膚是否完整、皮膚是否有變紅或是破皮,例如:耳朵、足跟等處(圖一、圖二)。 圖一 病人平躺容易壓傷的部位 圖二 病人側躺容易壓傷的部位 在翻身時要隨時注意病人表情與反應,動作要緩慢、輕柔,並注意病人保暖及隱私。 協助肢體擺位與翻身後: 翻身擺位後要讓身體能夠平均支撐各部位的重量。 可以使用小毛巾捲軸讓病人握住,或是使用氣墊床(充氣的床墊)、脂肪墊(類似人體脂肪,為一種固體凝膠)、L型枕等工具,減輕身體壓力,避免皮膚壓損的形成。 可以使用柔軟的枕頭,30度三角枕,或是用靠墊、坐墊等支撐肢體,避免皮膚損傷。 可依照病人的情況,使用枕頭或垂足板支托足底,預防發生垂足。 保持病人衣服、床單平整,可以減少皮膚受壓而破損。 離開病床時一定要記得將床欄拉起來,避免病人滑落。   六、如何協助病人翻身擺位? 洗手,先向病人解釋。 準備一般枕頭三~四個及數個小毛巾捲軸(圖三)。 圖三 準備用物 執行肢體擺位: 平躺時:頭與脊椎成一直線,頭下放置一個小枕頭,兩腿伸直,膝蓋下方至小腿肚以枕頭支托,保持足跟懸空,避免皮膚受壓,讓腳趾向上伸直,可以用垂足板或枕頭頂住,預防垂足發生(圖四)。 圖四 病人平躺時的擺位 手臂放在身體兩側,手掌朝下利用布捲或小枕頭墊高,手掌內可讓病人雙手握住布卷(圖五)。  圖五 讓病人握布捲 將床單拉平,拉上床欄。 協助左側躺時:先檢查病人身上的管路,保持翻身時有足夠的長度,管路不會被拉扯, 把病人右手放在腹部,並將右腳膝蓋彎曲。站在病人左邊的操作者,一手扶住病人肩膀,另一手扶在髖關節,與站在對側的操作者一起出力,將病人翻向左側。順便檢查病人背部皮膚,可以同時幫病人拍痰或做背部按摩。在背後放置一個枕頭(或使用30度三角枕,或稱斜坡枕),讓病人輕靠在上面,讓尾骶骨處騰空,避免受壓,將病人右手自然放在枕頭上,或是環抱在胸前(圖六)。圖六 左側躺時的擺位將病人左邊肩膀往外拉出,避免被身體壓到,左手也可以用小枕頭墊高(圖七),手掌處可讓病人手握布卷。 圖七 以小枕頭支托手部雙腳保持伸直,兩腳小腿處以枕頭墊高,讓兩腳足踝不會壓在床墊上,兩腳中間可以用枕頭分開(圖八)。 圖八 兩腳中間用枕頭分開使用小毛巾卷軸放在病人左耳後,避免耳朵受壓(圖九)。 圖九 以小毛巾捲軸放在病人耳朵後面擺好姿勢後要檢查病人身體各部位是不是有受壓且姿勢是舒服的。隨後將床單拉平,並將床欄拉起。 協助右側躺時: 先檢查身上的管路,保持翻身時有足夠的長度,管路不會被拉扯,把病人左手放在腹部,並將左腳膝蓋彎曲。 站在病人右邊的操作者,一手扶住病人肩膀,另一手扶在髖關節,與站在對側的操作者一起出力,將病人翻向右側, 順便檢查病人背部皮膚,可以同時幫病人拍痰或做背部按摩。  在背後放置一個枕頭(或使用30度三角枕),讓病人輕靠在上面,讓尾骶骨處騰空,避免受壓,將病人左手自然放在枕頭上,或是環抱在胸前。 將病人右邊肩膀往外拉出, 避免被身體壓到,左手也可以用小枕頭墊高 , 手掌處可讓病人手握布卷。 雙腳保持伸直,兩腳小腿處以枕頭墊高,讓兩腳足踝不會壓在床墊上,兩腳中間可以用枕頭分開 。 使用小毛巾捲軸放在病人右耳後面,避免耳朵受壓。 擺好姿勢後要檢查病人身體各部位是不是有受壓且姿勢是舒服的。隨後將床單拉平,並將床欄拉起 。   參考資料 Alaparthi, G. K.,Gatty, A., Samuel, S. R., & Amaravadi, S. K. (2020). Effectiveness, safety, and barriers to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ical Ca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7840743. https://doi.org/10.1155/2020/7840743Alshahrani, B., Sim, J., & Middleton, R. (2021).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pressure injury prevention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30(15-16), 2151–2168. https://doi.org/10.1111/jocn.15709Avsar, P., Moore, Z., Patton, D., O'Connor, T., Budri, A. M., & Nugent, L. (2020). Repositioning for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Wound Care, 29(9), 496–508. https://doi.org/10.12968/jowc.2020.29.9.496Cortés, O. L., Herrera-Galindo, M., Villar, J. C., Rojas, Y. A., Del Pilar Paipa, M., & Salazar, L. (2021). Frequency of repositioning for preventing pressure ulcer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ICU: Protocol of a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MC Nursing, 20(1), 121. https://doi.org/10.1186/s12912-021-00616-0Gillespie, B. M., Walker, R. M., Latimer, S. L., Thalib, L., Whitty, J. A., McInnes, E., Lockwood, I., & Chaboyer, W. P. (2021). Repositioning for pressure injury prevention in adults: An abridged 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120, 103976. https://doi.org/10.1016/j.ijnurstu.2021.103976
彈性襪使用需知
[本篇學習重點] 預防長期臥床病人血栓的形成;預防姿勢性低血壓。 預防及治療靜脈曲張;減輕下肢疲倦、腫脹、疼痛。 穿、脫時將腿抬高過心臟15分鐘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彈性襪的保養採中性肥皂或清潔劑在冷水或溫水中用手洗滌,切勿扭乾,洗淨後可用乾毛巾吸去水分,在空氣中晾乾。   一、為什麼需要穿彈性襪? 穿著彈性襪可以預防血栓形成及促進靜脈血液回流、預防姿勢性低血壓及減輕下肢腫脹與疼痛。長期臥床、下肢癱瘓、大手術或嚴重骨折、下肢靜脈曲張手術或做下肢血管手術的病人需穿著彈性襪來預防血栓;而長時間站立工作的人、孕婦及肥胖者也建議穿彈性襪以預防靜脈曲張。   二、準備用物 彈性襪。 枕頭。   三、步驟 早晨起床,先穿好彈性襪才可下床。 穿著前平躺床上,以枕頭將腿墊高超過心臟15分鐘後再穿。 將手伸進襪內,抓住襪跟往後拉,將彈性襪翻面。 圖一  將彈性襪翻面 以兩手拇指撐在彈性襪內側將彈性襪撐開,再將彈性襪腳跟方向對齊自己腳跟,把腳伸進彈性襪內並將彈性襪往上拉至腳跟。 圖二  彈性襪腳跟對齊自己腳跟 將彈性襪循序向上拉至腿部。 圖三  循序將彈性襪往上拉 將彈性襪穿至適當位置,調整襪子的皺摺部份並確認是否平整。 圖四  穿至適當位置並調整平整 脫彈性襪時可由大腿往小腿反方向進行,握住彈性襪頂端,外翻後由上往下緩緩脫下來,再以枕頭抬高下肢高於心臟,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   四、照護原則 穿彈性襪的最佳時間為每日早上起床前,如已下床活動,應躺回床上將腿抬高高於心臟15分鐘後再穿上,下床活動時請儘量穿著彈性襪。 以一次拉高約2吋(5公分)的速度,將襪子平整的拉到預定的高度。 應隨時注意彈性襪是否平整,上端避免捲曲,以免壓力增加(若趾甲發紫則表示襪子太緊)而影響血液循環,。 脫下後應抬腿高於心臟至少15分鐘才下床活動,避免靜脈壓力突然增加而造成不舒服。 每8小時需脫下彈性襪15~30分鐘,並注意下肢循環及皮膚狀況,雙腿若有發紅、發炎、麻木、蒼白或感覺異常時,請暫時停止穿彈性襪。。 穿脫彈性襪時,請勿碰觸指甲尖,應除去手錶或戒指等飾物,以免損壞彈性襪。 彈性襪的保養: 用中性肥皂或清潔劑在冷水或溫水中用手洗滌,切勿扭乾,洗淨後可用毛巾吸乾水分後晾乾。 勿使用洗衣機洗滌或脫水、勿使用漂白劑、勿使用烘乾機或在烈日下曬乾。 存放時,避免陽光或燈光直接照射,可存放於紙盒中。 必要時選擇露腳趾之彈性襪,方便觀察下肢的血液循環狀態。       參考資料 Dahm, K. T., Myrhaug, H. T., Strømme, H., Fure, B., & Brurberg, K. G. (2019). Effects of preventive use of compression stockings for elderly with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and swollen le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MC Geriatrics, 19(1). https://doi.org/10.1186/s12877-019-1087-1 Prandoni , P., Lensing, A.W.A., Prins, M.H., Villalta, S., Pesavento, R., Tormene, D., Noventa, F., & Palareti, G. (2022).Elastic compression stockings for prevention of the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residual vein thrombosis and/or popliteal valve reflux.Haematologica,107(1).303-306. https://doi.org/10.3324/haematol.2021.279680 Yang, X., Zhang. X., Yin, M., Wang, R., Lu, X., Ye, K.(2022). Elastic compression stockings to prevent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in proxim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atients without thrombus removal. Journal of Vascular Surgery Venous Lymphat Disord,10(2), 293-299. https://doi.org/10.1016/j.jvsv.2021.06.023
全身麻醉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病人能了解什麼是全身麻醉。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以後不能進食食物和水。 手術結束後會先到恢復室觀察2小時,才轉回病房。 手術後第一次下床時請護理人員協助,避免頭暈而跌倒。 一、什麼是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在手術時由醫生使用氣體或靜脈注射麻醉藥物,運用儀器監測心跳、血壓、呼吸等徵象,讓病人暫時進入睡覺狀態而不會在手術中產生疼痛的感覺。 二、為什麼需要全身麻醉? 當病人有以下情形,就需要全身麻醉來幫助醫師順利進行手術: 手術時間較長。 失血量較多。 手術範圍多處。 病人無法配合。 三、全身麻醉前之準備事項: 手術前會安排麻醉諮詢,由麻醉醫生說明麻醉的注意事項,完成諮詢後需填寫麻醉同意書。 手術前一晚午夜12點以後不能進食任何食物及喝水,避免麻醉時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 手術前一天要去除手腳指甲油或光療指甲,手術當天需更換手術衣,不穿著內衣褲,並取下假牙、手錶和所有飾品。 練習深呼吸及咳嗽運動可以減少手術後肺炎的併發症。 手術前請充分休息及放鬆心情。 四、全身麻醉後照護原則: 手術結束後病人會先到恢復室觀察2小時,才轉回普通病房。 麻醉清醒後可以開始腹式呼吸與咳痰,護理師會協助病人執行蒸氣吸入幫助痰液咳出,每日4次,每次10~15分鐘(延伸閱讀:深呼吸誘發訓練器之使用方法、噴霧治療之照護)。 手術後可能會放置導尿管協助小便排出及監測尿量,當病人有尿急、尿脹等情形,可請護理師協助處理(延伸閱讀:留置導尿管病人之照護) 。 手術後早期下床可以促進肺部擴張,第一次下床時請由護理人員協助病人採漸進式下床,避免頭暈而跌倒(延伸閱讀:預防跌倒) 。 手術後若出現喉嚨痛、聲音沙啞,可能與麻醉時使用氣管插管有關,症狀會在幾天內復原,請不用擔心。 若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頭痛等與手術或麻醉有關的症狀,可以請醫護人員協助處理。 參考資料 黃兆蘭、鄧惟濃(2022).乳房手術的麻醉方式.臨床醫學月刊,90(4),651-653。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210_90(4).0102 曾麗華、謝沛珊、洪曉佩、鍾貴春、明金蓮(2020).麻醉恢復室之留置導尿管導致膀胱不適感.領導護理,21(2),21-30。https://doi.org/10.29494/LN.202006_21(2).0003 Ahn, E. J., Kim, H. J., Kim, K. W., Choi, H. R., Kang, H., & Bang, S. R. (2019). Comparison of general anaesthesia and regional anaesthesia in terms of mortality and complicat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J open, 9(9), e029245. https://doi.org/10.1136/bmjopen-2019-029245 Rerkasem, A., Orrapin, S., Howard, D. P., Nantakool, S., & Rerkasem, K. (2021). Local versus general anaesthesia for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10 (10), CD000126.  https://doi.org/10.1002/14651858.CD000126.pub5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