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熱搜主題
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
【本篇學習重點】 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目的是評估心律是否有異常。 裝機前請先洗澡,裝機後避免貼片掉落及導線潮濕。 應小心保護儀器,請勿碰撞或遺失。   一、什麼是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 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是透過可隨身攜帶之簡易型心電圖機,裝置於病人身上,可連續24小時監測並儲存病人的心電圖數據,檢查結束後卸下記錄器,醫師可利用電腦存取資料並分析監測的結果。這項檢查除不方便之外,無副作用,一般在一天內會有檢查結果。   二、為什麼要做此檢查? 可以幫助紀錄和診斷,如:心律異常、不明原因之昏厥、心肌梗塞後之追蹤與評估、心臟手術後追蹤與評估、心肌缺血等疾病。三、檢查前要準備什麼?醫師開立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檢查單,由檢查室安排時間。 向病人解釋檢查目的及過程。 請於前一天晚上先洗澡,檢查前請穿著棉質寬鬆、排汗,且上下分開之衣物。女性病人勿穿著連身洋裝及連身內衣。依照排程送病人至檢查室安裝二十四小時心電圖機器。   四、檢查是如何進行的? 技術人員核對並登記病人基本資料後,協助您清潔胸前特定位置的皮膚(如胸口毛髮較濃密,視情況需先剃除局部毛髮),貼上多個心電圖貼片及導線,並設定時間,再將記錄器置放於腰間背包,以保護儀器。請維持日常活動,保持身體乾爽,不要太激烈運動,避免過度流汗、不要洗澡、淋浴、游泳或拍打胸部、不要抱小孩或寵物於胸前;若需要做其他檢查如:X射線檢查等請先告知檢查人員,以防干擾及影響檢查品質。如發生感覺到胸痛、呼吸急促、心跳不規則或頭暈等症狀,請在檢查日誌中記錄症狀出現的時間和您當時正在做的事情,以供醫師分析及診斷。 心電圖貼片需緊貼皮膚,避免貼片掉落及導線潮濕。 請小心保護儀器,請勿碰撞或遺失。   五、檢查後該注意什麼? 於約定時間(約24小時)回檢查室移除心電圖機,提供電腦分析記錄器內容,以利醫師判讀。 因個人體質差異,有些人因皮膚比較敏感,檢查後胸部會起小紅疹,可自備止癢藥膏或掛號請皮膚科醫師處理。   參考資料 Abdullah, M.Y., Zarei, T.L., Althaidy, M.M., Alghamdi, I.A., Alkindy, A.S., Almalki, I.H., Barnawi, J.F., Alfayez, E.H., Alali, A.S., Merza, S.F., Hasan, F.S., & Almaghrabi, S.K. (2022). Indications, contraindication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holter monitoring  devi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9(2), 1040-1044. https://doi.org/10.18203/2394-6040.ijcmph2022008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3). Holter Monitor.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heart-attack/diagnosing-a-heart-attack/holter-monitorMubarik, A., & Lqbal, A. M. (2022, July 25). Holter Monitor. In StatPearls. StatPearls Publishing. Retrieved April 4, 2024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8203/
肺部胸腔鏡手術前後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胸腔鏡主要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分期和治療。 術前準備包含:病情解釋、麻醉訪視及深呼吸訓練。 手術後管路要固定妥當、不可打結壓迫。 傷口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徵象需回診就醫。   一、什麼是胸腔鏡手術? 胸腔鏡手術也稱為微創手術,是在全身麻醉下,在胸部側邊劃開1-3個約1-2公分的傷口,在內視鏡影像輔助下進行手術,比傳統開胸手術20公分的傷口,傷口較小、疼痛較輕且恢復速度較快。   二、為什麼需要此手術? 胸腔鏡主要用在疾病的檢查、診斷、分期和治療;當發現肺部腫瘤、氣胸、膿胸、胸部外傷或縱膈腔腫瘤等問題,醫師會進一步評估決定是否需行胸腔鏡手術。    三、手術前要準備甚麼? 手術前完成各項相關檢查,包括胸部X光、心電圖、抽血檢查、肺功能等。 由呼吸治療師教導腹式深呼吸、咳嗽等技巧,並提供呼吸訓練器使用,一天至少執行四回,每回至少做6-10次。(延伸閱讀:深呼吸誘發訓練器之使用方法) 安排麻醉科手術前諮詢訪視。 術前醫師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病情及手術方法等,填寫手術、麻醉及自費等各項同意書。 戒菸至少二週以上,以保持肺部功能,減少痰液的產生,使肺部擴張良好。(延伸閱讀:戒菸) 手術前一天晚上12點後不能吃東西也不能喝水,避免麻醉時發生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   四、手術後該注意什麼?  手術後傷口應保持清潔乾燥,紗布如有滲濕應通知護理人員處理。 依您的需求選擇止痛方法,另外手術後也會服用止痛藥,降低疼痛感。 手術後身上會有點滴、導尿管以及胸管引流管,每個管路都要固定妥當,不要打結、壓迫到管路,以維持各管路功能正常,尤其以胸管最為重要,若有胸管留置時,需採半坐臥以利引流。 手術隔天可以下床活動,第一次下床需由護理人員協助,以利肺擴張。(延伸閱讀:協助病人下床走路) 開刀後不要吃中藥、補品等,可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如:蛋豆魚肉類、深綠色蔬菜及水果,以促進傷口癒合。   五、返家注意事項:(延伸閱讀:肺部手術後之居家照護) 傷口若使用美容膠帶覆蓋,則保持清潔乾燥,不須換藥拆線、觀察即可;縫線傷口需每天換藥,並觀察傷口有無紅腫熱痛及像膿的液體流出等感染徵象,若有感染徵象,需立即回胸腔外科門診就醫。(延伸閱讀:居家傷口之照護) 可能肋間疼痛會持續3-6個月,出院時會帶口服止痛藥,請依醫師指示服用。 手術後一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小於3公斤),以散步、爬樓梯、早操等輕鬆運動,並常做深呼吸、咳嗽運動,可以繼續執行呼吸訓練器,促進肺部運動。 依醫囑按時服藥、返診追蹤。   參考資料 李怡穎、徐博奎(2021)‧電子胸瓶之使用安全性及引流管拔除後相關併發症探討‧臨床醫學月刊,87(6),350-353。 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106_87(6).0058  Ferreira, V., Minnella, E. M., Awasthi, R., Gamsa, A., Ferri, L., Mulder, D., Sirois, C., Spicer, J., Schmid, S., & Carli, F. (2021). Multimodal prehabilitation for lung cancer surg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112(5), 1600– 1608. https://doi.org/10.1016/j.athoracsur.2020.11.022 Hernandez-Vaquero, D., Vigil-Escalera, C., Perez-Mendez, I., Gutierrez, A., Avanzas, P., Wei, Y., Diaz, R., Silva, J., Moris, C., & Pascual, I. (2021). Survival after thoracoscopic surgery or open lobectom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111(1), 302-313. https://doi.org/10.1016/j.athoracsur.2020.05.144 Lim, E., Batchelor, T. J. P., Dunning, J., Shackcloth, M., Anikin, V., Naidu, B., Belcher, E., Loubani, M., Zamvar, V., Harris, R. A., Dabner, L., McKeon, H. E., Paramasivan, S., Realpe, A., Elliott, D., De Sousa, P., Stokes, E. A., Wordsworth, S., Blazeby, J. M., & Rogers, C. A. (2022).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or open lobectomy in early-stage lung cancer. NEJM evidence, 1(3), EVIDoa2100016. https://evidence.nejm.org/doi/full/10.1056/EVIDoa2100016
白內障手術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白內障手術是替眼睛更換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手術可以改善視力。 手術後外出宜戴太陽眼鏡,避免紫外線傷害。 手術後一個月內應避免向前彎腰、突然用力。 術後出現持續性眼睛疼痛或刺痛須立即回診。   一、什麼是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是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將混濁的水晶體摘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手術方式包括: 囊外水晶體摘除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 超音波水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 輔以飛秒雷射超音波水晶體乳化術合併人工水晶體植入。   二、為什麼需要白內障手術? 接受白內障手術,並依您的生活需求換置人工水晶體後,可改善視力狀況、老花眼及散光問題。 三、手術前準備: 共通性注意事項: 門診檢查時,眼科醫師會向您說明手術過程,並協助您填寫手術同意書。 有服用藥物控制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病人,於手術前應告訴醫師,尤其有服用防止血液凝固的藥物時,請主動告知醫師,需依醫師指示暫停服用,以減少手術出血機率。 手術當日請保持臉部清潔,勿化妝,醫護人員會依醫師指示,決定是否需要為您剪睫毛。 醫護人員會依醫囑為您點散瞳眼藥水放大瞳孔,以利手術進行。瞳孔放大期間近距離的物品會較模糊看不清,視力影響約持續6-8小時,請注意活動安全。 手術當天,醫護人員會協助您換上手術衣、褲,並取下活動假牙、手錶、飾品等。 進入手術室前,請先解小便。 採全身麻醉者: 手術前會為您安排心電圖、胸部X光、血液檢查。 手術前會為您安排會診麻醉諮詢,由麻醉醫師評估您的狀況並向您說明麻醉風險,協助您填寫麻醉同意書。 手術前晚午夜12點過後不可吃任何食物、水及藥物。 手術當日醫護人員會依照醫師指示,協助您執行靜脈點滴輸液。 採局部(球後)麻醉者: 門診檢查時,眼科醫師會向您說明手術過程,並協助您填寫麻醉同意書。 術前盡量少喝流質飲食(飲料或開水),避免手術時因想解小便而影響手術進行。 醫護人員會依照醫師指示,手術前協助您服用鎮靜劑及降眼壓藥物。   四、手術後照護原則: 臥位以不壓迫手術眼為原則,可仰睡或睡向健側,或依醫師指示採其他姿勢。 手術後若有疼痛不適,可告知醫護人員,以評估疼痛情形並聯絡醫師處理。 若有打噴嚏、咳嗽或便秘等情況,請告知醫護人員協助處理。 醫護人員會協助您清潔手術眼,再以消毒過的眼墊覆蓋。 全身麻醉者,術後因麻醉藥的關係,可能會有頭暈、嘔吐及小便困難等不適症狀,家屬宜留下陪伴,以避免跌倒或意外傷害。(延伸閱讀:預防跌倒)   五、居家自我照顧: 眼藥使用: 請依照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延伸閱讀:正確眼部給藥法及注意事項) 手術後一個月內,白天活動的時候可以戴眼鏡、護目鏡罩,睡覺時應該要戴鐵眼罩,以避免睡著時不小心揉到眼睛或壓到手術的眼睛,影響傷口癒合。鐵眼罩之固定與清潔方式如下:  鐵眼罩尖端向下、圓端向上,沿著眉毛邊緣蓋在手術的眼睛上。(圖一) 貼鐵眼罩的時候,用兩條大約十公分長的半吋透氣紙膠布,從額頭斜貼到臉頰,不要貼到髮際(頭部皮膚生長頭髮的邊緣部分)及嘴角,也不要貼到鐵眼罩中間的孔洞,才不會遮擋到視線。(圖一) 圖一 配戴鐵眼罩 鐵眼罩的清潔:先用熱水浸泡,以軟化膠布撕下來的殘餘黏膠,再用肥皂或洗碗精清洗,擦乾後就可以再使用。 活動注意事項: 可維持一般日常生活,例如:散步或輕鬆的手腳活動,不要跑步或作跳躍等劇烈的運動。 避免快速轉頭動作,例如:突然轉頭看後方來車。 走路速度放慢,預防跌倒,才不會不小心撞到眼球。 下列的動作容易讓眼睛的壓力上升,大約在手術後一個月以內請不要做: 向前彎腰,例如:彎腰綁鞋帶,綁鞋帶的時候可以坐在椅子上穿鞋,把腳抬高綁鞋帶,不要彎下腰去綁。 突然用力,例如:拿重物、抱小孩、咳嗽、打噴嚏等或用力解大便,應預防便祕。(延伸閱讀:便祕) 預防眼睛感染: 不可以用手揉眼睛。 不要逗留在灰塵、煙多、高熱等的環境,以免造成手術的眼睛不舒服或感染。 洗澡、洗頭、洗臉時應預防自來水濺入手術的眼睛,以避免造成感染。 手術眼周圍應保持清潔,可使用棉球沾冷開水或生理食鹽水,或購買眼部清潔專用清潔棉,由眼睛靠近鼻子這一側向外側清潔,不要用手帕或衛生紙直接擦眼睛,以避免感染。 傷口縫線非常細微,會自然吸收,不需要拆線。 飲食注意事項: 飲食沒有禁忌,請採均衡飲食,建議多攝取富含纖維的青菜、水果,避免便秘發生。(延伸閱讀:均衡飲食) 避免刺激性的食物,例如:酸、辣、煙、酒、咖啡等。 不要吃堅硬食物,例如:芭樂、甘蔗等,避免用力咬動時拉扯到眼部傷口。 返家後眼睛如果有下列情形時,應該馬上回眼科門診檢查: 眼睛持續不斷的疼痛或刺痛。 黏稠性分泌物突然增加。 手術的這隻眼睛不小心撞到或因外力而受傷。 突然看不清楚。 結膜或鞏膜(眼白處)發紅變嚴重或有血水流出。   參考資料 江宜靜、王守玉(2020).白內障完整評估治療與照護趨勢.護理雜誌,67(2),84–90。https://doi.org/10.6224/JN.202004_67(2).11. Diané, S., Baldé, A. K., Inapogui, C. B., Kéita, A., & Diawara, M. (2022). Functional results of cataract surgery using the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ique" The CADES/O experience.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and Health Sciences, 5(9), 2256-2263. https://doi.org/10.52845/JMRHS/2022-5-9-6 Mei, F., & Kao, T. Y. (2022). A rar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n intralenticular foreign body who was able to achieve substantial visual recovery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was performed. 輔仁醫學期刊, 20(3), 26-31. https://doi.org/10.53106/181020932022092003003
大腸手術後的飲食指導
【本篇學習重點】  大腸手術後低渣飲食能減少食物殘渣,促使腸吻合處癒合。 大腸手術後宜攝取低渣、高熱量、高蛋白飲食。   一、什麼是大腸手術後飲食? 大腸手術後爲減少腸胃道刺激性,需採漸進式飲食,促使腸吻合處傷口癒合。   二、我該注意什麼? 低渣飲食能減少食物消化後在腸道留下殘渣,減少糞便量,對術後腸道有抗發炎作用。 手術後飲食照護原則如下: 依醫師指示採漸進式飲食:由喝水→清流質飲食→低渣飲食(一個月)→一般飲食。 剛開始喝水及吃東西時可能會拉肚子,拉肚子太多次,需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並告知醫護人員,由醫師評估是否須服用止瀉劑。 以均衡飲食、少量多餐為基礎,建議吃低渣、高熱量、高蛋白食物,避免豆奶製品等產氣食物。 不能喝酒、少吃醃漬、燻製食物及進食油膩辛辣、不易消化食物。 主食類: 可吃:精緻穀類如白乾飯、白稀飯、白麵條、白饅頭、白吐司、餃子皮、冬粉、米粉。 不可吃:穀類食品如全麥麵包、米糠、穀米、胚芽、糙米、燕麥、地瓜、南瓜、芋頭。 蔬菜類: 可吃:蔬菜嫩葉,如菠菜、莧菜。去皮去籽瓜類,如:冬瓜、白蘿蔔、紅蘿蔔、黃瓜。 不可吃:粗纖維蔬菜,如:竹筍、木耳、花椰菜、芹菜、牛蒡、菜梗、莖及菜生菜等。 水果類: 可吃:濾渣果汁,去皮去籽水果,如:木瓜、哈密瓜、西瓜、蓮霧、香蕉、葡萄等。 不可吃:果粒果醬、蜜餞及纖維多水果,如:棗子、柑橘、芭樂、奇異果、火龍果等。 豆類: 可吃:去渣加工後豆製品,如豆漿、豆花、豆干、豆腐等。 不可吃:油炸豆製品及未經加工豆類,如紅豆、綠豆、黃豆、花生、大豆、毛豆。 蛋類: 可吃:除油炸、油煎外,其他烹調法製作之蛋類,如:蒸蛋、炒蛋、水煮蛋等。 不可吃:煎蛋、荷包蛋、鐵蛋等。 肉、魚類: 可吃:去皮去筋肉類,如:豬里肌、雞胸肉、雞腿、魚。 不可吃:未去皮去筋肉類,如牛筋、鴨胗、雞胗、炸魚、炸雞腿、炸排骨。 奶類: 可吃:乳酪(起司)。 不可吃:奶類及奶製品,如:鮮奶、奶酪、優格、優酪乳等。 點心類: 可吃:不含水果、乾果的糕餅,如:海綿蛋糕、戚風蛋糕、杯子蛋糕、蜂蜜蛋糕等。 不可吃:堅果種子類、燕麥核桃餅、沙其瑪。   參考資料 吳宗翰、李岳霖、李妍慧、方冠傑(2022).大腸鏡檢查前之腸道準備.臨床醫學月刊,89(3),183-192。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203_89(3).0032 陳昭秀、尤心汝、沈靜慧、謝惠敏(2023).運用ERAS概念建立手術全期的營養照顧專案計畫.臺灣膳食營養學雜誌,15(1),61-77。https://doi.org/10.6709/TJD.202306_15(1).0005   Curran, T. (2023). Perioperative nutri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colon and rectal surgery. Clinics in Colon and Rectal Surgery, 36(3), 192-197. https://doi.org/10.1055/s-0043-1761152Ligibel, J. A., Bohlke, K., May, A. M., Clinton, S. K., Demark-Wahnefried, W., Gilchrist, S. C., Irwin, M. L., Late, M., Mansfield, S., Marshall, T. F., Meyerhardt, J. A., Thomson, C. A., Wood, W. A., & Alfano, C. M. (2022). Exercise, diet, and weight management during cancer treatment: ASCO guidelin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40(22), 2491-2507. https://doi.org/10.1200/JCO.22.00687Vogel, J. D., Felder, S. I., Bhama, A. R., Hawkins, A. T., Langenfeld, S. J., Shaffer, V. O., Thorsen, A. J., Weiser, M. R., Chang, G. J., Lightner, A. L., Feingold, D. L., & Paquette, I. M. (2022).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olon cancer. Diseases of the Colon and Rectum, 65(2), 148-177. http://doi.org/10.1097/DCR.0000000000002323
熱門動畫
肝性腦病變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因血液中氨值增加而引起的意識改變,嚴重時會昏迷。 常見症狀有反應遲鈍、嗜睡、胡言亂語。 以高纖、植物性蛋白質飲食為宜,並遵照醫師指示服藥。   一、什麼是肝性腦病變? 因肝臟功能受損,如肝硬化、肝衰竭,使蛋白質代謝異常,造成血液中氨值增加,出現意識改變情形。引起肝性腦病變的原因有:腸胃道出血、感染、便秘、攝取過量蛋白質食物、藥物使用不當(利尿劑、安眠藥等)、血液電解質不平衡、喝酒等。   二、肝性腦病變有哪些症狀? 起初會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日夜顛倒、人格改變,接著出現嗜睡、雙手顫抖情形、口氣中帶有腐爛味,嚴重時會昏迷。依症狀分為四級: 第一級–混亂:言語不適當、日夜顛倒、人格改變、倦怠、不安、注意力及記憶力減弱。 第二級–嗜睡:講話判斷力更差、嗜睡、出現撲動性震顫(雙手伸直腕關節用力向上彎曲,手指分開有顫抖的現象)。 第三級–半昏迷:肝臭味(呼氣帶有腐爛的氣味),大部分時間在睡覺,但還可以叫醒。 第四級–昏迷:叫不醒。 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肝性腦病變,若您有上述症狀,請至胃腸肝膽科門診就醫。   三、肝性腦病變要怎麼治療? 降低血液中氨值:依照醫生指示服用糖漿瀉藥(Lactulose),必要時灌腸。 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控制感染、腸胃道出血、戒酒。 避免攝取過量的蛋白質:可依照營養師的建議挑選合適的食物。   四、我該怎麼照顧肝性腦病變病人? 飲食方面:採高纖食物(例如:蔬菜及水果),並以植物性蛋白質為宜(如豆腐及豆類),避免食用香腸、火腿、臘肉、乳酪等高蛋白質、高鹽分食物,可適當補充益生菌(可以幫助維持腸道菌叢平衡,有益於身體的好菌)來調節腸內菌叢。飲食種類可參閱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6大類食物。 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避免熬夜、過勞;戒菸及戒酒,減少肝臟負擔。 每日維持2-3次以上軟便,不可便秘。 按醫師指示服用藥物,不可擅自服用安眠藥、利尿劑、中草藥。 出入公共場所戴口罩以預防感染。 定期門診追蹤。出現意識行為改變、雙手顫抖等情形,可能是肝性腦病變初期症狀,應盡速就醫。   參考資料 林貴滿(2020).消化系統疾病人之護理.於胡月娟校閱.內外科護理學(六版,809-810頁).華杏。 Blaney, H., & DeMorrow, S. (2022). Hepatic encephalopathy: Thinking beyond ammonia. Clinical Liver Disease, 19(1), 21-24. https://doi.org/10.1002/cld.1163 Fallahzadeh, M. A., & Rahimi, R. S. (2022). Hepatic encephalopathy: Current and emerging teatment moalitie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8), S9-S19. https://doi.org/10.1016/j.cgh.2022.04.034 Häussinger, D., Butz, M., Schnitzler, A., & Görg, B. (2021). Pathomechanisms in hepatic encephalopathy. Biological Chemistry, 402(9), 1087-1102. https://doi.org/10.1515/hsz-2021-0168 Nardelli, S., Gioia, S., Faccioli, J., Riggio, O., & Ridola, L. (2023). Hepatic encephalopathy - recent advances in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Expert Review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17(3), 225-235. https://doi.org/10.1080/17474124.2023.2183386
疥瘡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疥瘡是由疥蟲所引起的皮膚科傳染病,傳染途徑以密切接觸為主。 感染疥瘡會很癢,皮膚可見小丘疹、斑點、小結痂或色素沉著點。 疥瘡是可治癒的疾病,需配合環境衣物消毒及適當外用藥。 疥蟲離開皮膚約二週,或在溫度60℃以上的環境中就會死亡。 一、什麼是疥瘡? 疥瘡是由疥蟲所引起的皮膚病,疥蟲會鑽入人體皮膚寄居及繁殖。 疥蟲離開宿主後通常只能短暫存活。 疥蟲是寄生在人體表皮所引起的皮膚病,較易寄生於年長、虛弱、長期臥床及生活習慣差的人身上。 傳染途徑以密切接觸而感染為主,例如共用毛巾、被單、棉被、內衣褲等。 好發於醫療機構,如安養中心、長照機構、護理之家、醫院等。   二、疥瘡有哪些症狀? 疥蟲鑽入皮膚後,會引起病人發炎反應,大約10~30天皮膚會出現紅疹。曾感染過疥瘡的人,再次感染1 至4天內症狀會提早出現。 感染到症狀出現這一段時間又稱空窗期,此時仍會傳染給他人。 感染疥瘡都會非常癢,半夜到凌晨發癢的症狀較為嚴重,夜間蓋被或熱水淋浴時會更癢。 皮膚會有小突起、斑點、小結痂、色素沉著點、皮屑、蟲隧道等,多分布在手指縫、手掌腕、乳房、腹股溝、生殖器,肘部、腋下等皮膚皺摺處。有上述症狀並不一定是疥瘡,若您有上述症狀,請盡早至皮膚科看醫生。   三、疥瘡要怎麼治療? 疥瘡是可以治癒的疾病,只需配合環境衣物消毒及適當外用藥,原則上治療三天即有療效。 治療期間每天用肥皂洗澡,以尼龍軟刷清潔皮膚,洗澡後自脖子以下到腳底全身塗抹藥物,尤其皮膚皺折處。 常見抗疥藥物、使用方式及注意事項: 美西乳膏 (B.C Cream/10g):塗抹藥物前先徹底洗澡,使用軟毛刷或毛巾搓洗皮膚,再將藥膏從脖子至腳底全身塗抹,尤以皮膚皺褶處。用量:每日使用1~2次即可,用藥後一週再至皮膚科評估治療成效。 疥寧洗液(Jaline lotion/Benzylbenzoate250 mg/ml 150ml):從脖子以下至腳底,每日全身塗抹一次,於隔天洗澡時再將藥物洗去,擦乾身體後再重新塗藥。一次療程約二至三日。此藥具有刺激性,用於兒童需依醫師指示稀釋2~3倍。 百滅寧(Permethrin cream 5% 30g):此藥塗法跟上述一樣,維持8~14小時後用肥皂洗去藥劑。依醫師指示一到兩個星期重複一次。 舒利達(Ivermection 200ug/kg):口服一劑即可,必要時可於10至14天內追加一劑。安全性佳,孕婦與孩童不建議使用。  四、得到疥瘡了,要怎麼照顧自己? 當疥蟲離開皮膚約二週,就會死亡,病人所換下的衣物、床單、棉被、被套、枕頭等放入塑膠袋內包好,放兩週疥蟲會自然死亡。 疥蟲在溫度60℃以上的環境中活不過5分鐘,所以衣服、被單可加熱烘乾或電熨斗燙過。 疥瘡通常是直接接觸或經由被單、棉被及衣物感染,所以同住者應注意適當隔離,不要與疥瘡病人使用相同衛浴設備。 維持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的清潔,可減少疥蟲滋生的機會。 治療期間請單獨隔離,避免與人群接觸。  參考資料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2019,5月14日).有關疥瘡用藥.http://www.derma.org.tw/index.php?sort_no=1379727060&sort_s_no=1379760888%20&%20id=1500528490 蔡美娟、詹明錦、林永崇(2020).運用 TRM 方式處理呼吸照護病人疥瘡感染事件 ‧ 感染控制雜誌,30(2),83-92. http://doi.org/10.6526/ICJ.202004_30(2).0002 賴柏如(2019).疥瘡-如何診斷?如何有效治療?.醫療品質雜誌,13(5),76-79。 http://doi:10.3966/199457952019091305015   
植皮手術後供皮區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皮膚移植術是指醫師取下部份或全部皮層,覆蓋於無法癒合的傷口,皮膚移植手術簡稱植皮(手術)。 植皮的種類(依植皮塊厚度):分為全層皮膚植皮、薄層皮膚植皮。 供皮區手術後照護:依不同手術後傷口癒合狀況,照護方式不同。 返家如果有無法處理傷口或發燒情形,請至本院整形外科門診求治。   一、什麼是植皮手術? 皮膚移植手術簡稱植皮(手術),大部分是使用自己的皮膚移植,醫師取下未受傷的皮膚表皮及真皮層的一部份,或全部的真皮層,覆蓋在無法自行癒合的傷口,讓傷口早日癒合。   二、植皮的種類(依植皮塊厚度,如圖一): 全層皮膚植皮:包括了表皮及全部真皮層。 薄層皮膚植皮:取下的厚度約為皮膚到真皮的1/2到3/4。 圖一  植皮的種類 三、供皮區手術後照護: 全層皮膚植皮: 手術後傷口為縫線,依醫師指示每1-2日傷口換藥一次,保持傷口乾燥清潔,請您注意若敷料滑脫、潮濕,或是傷口有瘀青、血腫等出血情況,請通知醫護人員處理,縫線大約是手術後7-10天可以拆線。 薄層皮膚植皮: 人工敷料照護: 手術後以彈性繃帶加壓止血,如您覺得彈性繃帶周圍有發麻刺痛情形,請告知護理師,協助調整彈性繃帶鬆緊度。 手術後24-48小時後醫護人員會打開傷口,依傷口滲液更換人工敷料;如果傷口敷料貼合良好,原則上只需更換外層紗布即可。期間如果發現傷口有流血滲濕情形,請立即通知護理師。 供皮區如果是頭部皮膚,48小時後敷料較乾燥時可不用包紮,直接讓敷料貼合頭皮,不用再蓋紗布或打繃帶。 傷口癒合時會有搔癢的感覺,可以在傷口外輕拍或以冰敷的方式止癢,若仍無法改善,可請醫護人員處理。 手術後2週,醫護人員會視傷口癒合情形,協助剪除人工敷料。 請您不要剝除或搔抓人工敷料,以免造成感染或影響傷口癒合。 供皮區傷口癒合後照護: 新生皮膚請您以中性肥皂、溫水清洗即可。 供皮區癒合後之新生皮膚會比原本皮膚乾燥,容易產生搔癢感,可以在新生皮膚上塗抹嬰兒油或潤膚乳液滋潤皮膚。 新生皮膚較原皮膚脆弱,一年內易產生小水泡或易因摩擦而破皮,因此需穿著寬鬆棉質衣褲,並時常注意新生皮膚變化。   四、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傷口如果有水泡生成,水泡大小不超過大拇指指甲大小時,不需刺破水泡,僅需以無菌紗布覆蓋,使水泡自行乾燥即可。 如果有無法自行處理傷口或傷口有紅、腫、熱、痛、化膿或您有發燒等情形時,請至本院整形外科門診就醫。   參考資料 Halama, D., Dreilich, R., Lethaus, B., Bartella, A., & Pausch, N. C. (2019). Donor-site morbidity after harvesting of radial forearm free flaps-comparison of vacuum-assisted closure with conventional wound ca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 47(12), 1980-1985. https://doi.org/10.1016/j.jcms.2019.11.004 Jansen, P., Stoffels, I., Klode, J., Jockenhöfer, F., Augustin, M., Schadendorf, D., & Dissemond, J. (2018). Postsurgical treatment of split skin graft donor sites in dermatological department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er Extremity Wounds, 17(1), 22-29. https://doi.org/10.1177/1534734617747685 Schulz, A., Rothermund, I., Lefering, R., Fuchs, P. C., & Schiefer, J. (2018). Long-term scar quality after treatment of standardized partial-thickness skin graft donor sites. 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 31(3), 109-117. https://doi.org/10.1097/01.ASW.0000527287.28216.65
腸造口之照護
【本篇學習重點】  1.執行腸造口貼袋需觀察周圍皮膚狀況。 2.腸造口袋中糞便1/3-1/2滿,需排空及清潔造口袋。 3.清潔腸造口袋時需注意因碰觸摩擦造口而出血的狀況。   一、為什麼需要腸造口? 腸造口也可以稱為人工肛門,顧名思義就是替腸子造一個口來代替肛門,讓大便透過腸造口排出體外。因結腸直腸癌、潰瘍性腸炎或克隆氏症之腸道發炎疾病、大便失禁、腸道先天性異常、腸阻塞或腸道嚴重創傷等疾病,以手術方式將某一段腸子置於腹部表面,取代肛門排便功能。   二、造口袋更換的準備用物: 造口剪刀、皮膚保護噴劑、造口粉、塑膠袋、棉花棒、造口量表、手套、奇異筆、濕紙巾(不含酒精、乳霜成份)、造口底座及造口袋(如圖一)。        圖一 用物     三、步驟: 更換造口底座口訣:備、移、清、量、貼。 備:備妥用物要齊全,更換時機在飯前。 移:移除底座需輕柔,一手輕按一手撕。 清:清潔觀察加保護,灑粉噴膜不可少。 量:量測大小需適中,0.2公分剛剛好。 貼:貼上底座扣便袋,休息片刻再活動。 更換造口袋步驟: 備妥用物,更換時機為空腹或飯前一小時以上為佳,不要在吃飯後及吃刺激排便藥物後馬上更換造口袋或底座,以避免更換過程大便不斷排出。 造口側邊皮膚黏貼塑膠袋以接收取下造口袋後流出的大便(如圖二);一手按壓皮膚,一手輕柔移除舊的造口底座(如圖三)。 圖二 黏貼塑膠袋                                  圖三 移除舊的造口底座   以濕紙巾清潔腸造口周圍皮膚(如圖四),保持皮膚乾燥,並觀察造口血循(如圖五)。  圖四 清潔腸造口周圍皮膚                     圖五 正常造口血循   於腸造口周圍皮膚,灑上造口粉(如圖六),再噴皮膚保護噴劑,以保護皮膚(如圖七)。 圖六 灑上造口粉                                   圖七 噴皮膚保護噴劑                                              造口袋底座剪裁: 以腸造口量表測量腸造口徑大小(如圖八),並將口徑大小畫到造口底座上(如圖九)。 依測量的腸造口徑大小剪裁腸造口底座,剪裁線與腸造口周圍距離0.2~0.3公分。 圖八 測量腸造口徑大小                    圖九 依口徑大小畫到造口底座  以腸造口為中點,將底座套入腸造口並黏貼於皮膚上(若為雙片造口袋,需再扣上造口袋),用手壓住底座上方約15分鐘,增加底座黏著性,較不易脫落,用手輕拉確定是否扣緊(如圖十、十一)。 圖十 壓緊底座                                     圖十一 測試緊密度   四、照護原則: 腸造口的照護: 正常造口血循為暗紅或粉紅色潮濕狀,異常為紫、白、黑色。 移除原有造口底座後,應觀察造口周圍皮膚是否有發紅、破皮異常狀況。 腸造口黏膜充滿微血管,因此在擦拭及更換底座過程中可能有少量出血,勿慌張,可以使用棉花棒或濕紙巾輕微加壓止血。 當腸造口袋之糞便約1/3-1/2滿時,應排空袋內糞便並清潔造口袋。 迴腸造口約3~4天更換腸造口底座,結腸造口需5~7天更換腸造口底座,如有滲漏或底座浸潤(發白)超過2/3時應立即更換。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若已經每日執行造口灌洗,可免用腸造口袋,使用紗布覆蓋即可。(延伸閱讀:結腸造口灌洗) 造口周圍皮膚發紅或輕微破皮:可使用造口粉及保護噴膜來保護周圍皮膚,此步驟最多重覆三次;此時底座改為每三天更換一次。  返家後若造口周圍皮膚紅腫潰瘍、造口底座常滲漏、造口凹陷、剝離、持續出血、回縮、脫出等,應返回傷造口護理門診評估與處理。 日常生活提醒: 飲食:以均衡飲食、少量多餐為原則,依大便性狀做部分修正。 腹瀉:排出多量水便,容易脫水(口乾、少尿),常發生在迴腸造口。需記錄造口量及尿量,並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運動飲料、肉湯),用餐前後避免喝大量液體。 便祕:造口排出硬狀顆粒便,宜多活動,並增加蔬果類及水分攝取。 脹氣或氣味太重:減少吃乳製品及產氣食物(如:豆類、地瓜、洋蔥、大蒜、花椰菜),多活動,促進排氣。室內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異味。 運動與旅遊:可做普通運動(如:散步、爬山、游泳),避免做劇烈及增加腹壓的活動(如:提重物或舉啞鈴),外出可準備造口用物輕巧包。 性生活:傷口癒合及體力恢復即可開始,先排空便袋,採下方體位姿勢。 衣著及沐浴:依自己喜好搭配,可選擇有鬆緊帶的褲子或裙裝,穿脫較方便;沐浴時採淋浴,可用腸造口袋覆蓋或暫時移除腸造口袋,沐浴後再將腸造口周圍擦拭乾淨即可。   參考資料 楊逸文(2020).腸造口.臨床醫學月刊,85(3),131-134。 https://doi.org/10.6666/ClinMed.202003_85(3).0024 Berti-Hearn, L., & Elliott, B. (2019). Ileostomy Care: A Guide for Home Care Clinicians. Home Healthcare Now, 37(3), 136–144.     https://doi.org/10.1097/NHH.0000000000000776 Golpazir-Sorkheh, A., Ghaderi, T., Mahmoudi, S., Moradi, K., & Jalali, A. (2022).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s and quality of life of clients with ostomy. Nurs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2, 9426560.   https://doi.org/10.1155/2022/9426560  Millard, R., Cooper, D., & Boyle, M. J. (2020). Improving self-care outcomes in ostomy patients via education and standardized discharge criteria. Home Healthcare Now, 38(1), 16–23.    https://doi.org/10.1097/NHH.0000000000000816 Taneja, C., Netsch, D., Rolstad, B. S., Inglese, G., Eaves, D., & Oster, G. (2019). Risk and economic burden of peristomal skin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ostomy surgery. Journal of Wound, Ostomy, and Continence Nursing, 46(2), 143–149.  https://doi.org/10.1097/WON.0000000000000509
主題館
各科護理指導
部份圖示素材取自Slidesgo網站。